新江南网欢迎你/www.xjnnet.com/新江南网荣誉出品 |
提到“庞爷爷”,应该有不少杭州人脑海里浮现了一位老者的形象:他手拿放大镜,戴副大圆框眼镜,眯起一只眼努力看书。庞爷爷是杭州余杭的一位老教师,他一生节俭,却在晚年花光37万元,只为了打造一个可以让孩子们读书的房间……
时至三伏,余杭仁和街道云会村的“庞爷爷”公益凉茶摊再次出摊。不少快递、外卖小哥路过时,都会被凉茶摊上张贴的一个卡通形象吸引——一位手拿放大镜,戴副大圆框眼镜,眯起一只眼努力看书的老者。
“连他都不认识?你肯定不是本地人。”村民志愿者总会这样自豪地说,“我们的庞爷爷,是‘中国好人’诶!”
这是个一贯节衣缩食的老人,晚年却花光37万元积蓄,买书供村里孩子们免费借阅。庞爷爷已经离开两年了,但他仍在被越来越多人认识。
一生节俭的老教师
晚年花37万余元建免费图书室
提起庞汝勋爷爷,一定绕不开他后半辈子唯一牵挂的图书室——不到20平方米,花掉37万余元,置办了2万余册书籍。
图书室并非正儿八经的一处公共场所,而是自建房一楼隔出来的一块区域。
庞汝勋18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直到退休、返聘再正经歇下来,教龄达到57年。即便是75岁歇下来后,嗜书如命的他仍然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事。
2001年,庞汝勋把自家房子一楼“掰”成两半,其中半间堆满了自掏腰包订的报纸、杂志和刊物,中间摆放着长桌子、几把椅子,免费图书室就这样起来了。
现在这里的样子基本与当年无异,只不过看起来显得更老旧了。两侧略有年代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种类丰富,有国内外名著,也有动漫书、故事书。泛黄的纸张、细密的折痕,都记录着庞汝勋与孩子们温暖的回忆,二十多年的时光在这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
门口木桌上摆放着一摞老旧的“练习簿”,庞汝勋过去一直拿它当借阅记录本,里头清楚记录着借阅日期、借阅人、书名、书籍编号、还书时间,时间甚至精确到了几点几分。
如今在云会村村委工作的施旭曾经也是图书室的常客。他记得,小时候大家要看书、买书,不得不到十几公里外的图书馆或书店。“还好有庞爷爷的图书室,一到放学、周末,大家都到这里排队借书看,特别热闹。”
村民们的印象里,庞爷爷就这样每天坐在门口的椅子上,一边翻看报刊书籍,一边等着村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来。
免费图书室陪伴一代代孩子长大
有人考上清华、川大
庞爷爷图书室,乍一眼望去,角角落落堆满了书。书柜最上面一排,则堆叠着一系列荣誉证书、奖状。
过去二十多年,儿子庞宠对父亲这份事业的态度从不反对变成不得不支持。他知道老人家这份执拗无论如何劝不动的。
“这大概是他最后一次参加这种活动,自己跑到北京去的。”庞宠拿起一张有点发黄的大合照,手指指向百余人中坐在前排佝偻的、瘦小的父亲,照片上写着“民间图书馆论坛2015”。
老爷子不太出门走动,一出门就是远门,缘由都是跟图书有关。十多年前,老爷子八十多岁,还走得动。村里有孩子来借书,碰到自己缺货的,他就让孩子写下书名,“你要的话,我明天就有,你来拿。”
孩子懵懂地点点头,并不知道庞爷爷把它当成了重要承诺。当天,庞爷爷就坐车出门,直到庆春路购书中心把书买到,再回来时天都黑了。一路风尘,借书的孩子并看不见,家长也不知道,只有庞宠知道。
“他觉得他是个有用的人了。”庞宠摸摸眼前这些泛黄的证书,回忆起父亲,眼含笑意。
庞宠说,但凡来图书室借书多的,父亲都有印象。
“仁和东山村的孟积兴,后来考上清华大学还保送研究生的,工作以后每年过年都来看我老爸。还有四川大学读研究生的钮华忠,现在也工作很多年了。你要让他(庞汝勋)说,他能慢吞吞说出一大串来。”
“我从小学五年级就在这里借书看,一直到大学毕业都保持着这个习惯。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身边优质的图书资源比较少,当时在村里能有这样一个免费图书室,对小孩来说简直是‘天堂’。”“90后”徐敏敏是图书室的老读者,如今是仁和中心小学副校长。她记得,就是在庞爷爷图书室,她第一次读到了《萌芽》《故事大王》《少年文学》等杂志期刊。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这是庞爷爷从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徐敏敏一直铭记在心。在庞爷爷图书室,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村孩子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有了追求梦想的勇气。
小小的图书室在流金岁月中,成为了云会村一代人的儿时回忆。
新江南网欢迎你/www.xjnnet.com/新江南网荣誉出品 |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