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上午,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多媒体教室里,一台智能机器人走下了讲台,同学们顿时兴奋了起来,争相与机器人进行对话。几分钟后,教室的大屏上出现了“AI爱迪生”:“大家好,你们有什么想问我的吗?”教室里的气氛再次沸腾……
几乎同一时间,杭州市蒋筑英学校的几名同学正在进行一场科学实验:他们将火柴放入待检测的气体,检验该气体是否为氧气。与以往不同的是,同学们是佩戴着智能设备,完成了这次AI虚拟实验。
当人工智能走进校园,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不少老师也开始根据学科需求,寻找适合的AI工具辅助教学,甚至连一些家长也开始尝试通过AI工具帮助自己辅导孩子作业。当AI与基础教育有了交集,师生之间、家校之间会出现哪些新变化呢?
课堂上,AI工具怎样搭建教学新场景?
蔡静是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她请出智能机器人来辅助她完成《控制系统的三个环节》这一主题课程,是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输入—计算—输出”三个环节的应用。当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机器人提问时,就已经完成了“输入”环节,机器人短暂的思考就是“计算”环节,而回答就是“输出”环节。与“AI爱迪生”对话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们在与AI工具交互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课本上的理论运用于实际。
“虽然孩子们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拟的,但还是很兴奋,学习兴趣会明显提升。”蔡静说,当孩子们亲身体验过控制系统的三大环节,再吸取理论知识就会容易很多,整堂课既轻松又高效。
除了丰富教学手段,AI工具还可以帮助学校重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间教室里,马诗诗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引人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桌上都有一个卡通应答器,当马诗诗提问时,全班同学可以同时使用应答器回答问题,回答的内容会实时出现在教室前的大屏上。据了解,这是学校正在使用的“易点慧”语音互动教学系统。“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以前老师提问时,可能只有几个同学能发言。现在每个同学都有了表达的机会,大家的想法都能被听到、看到。”马诗诗说。
作为一所有着“科学基因”的特色学校,杭州市蒋筑英学校正通过AI助力搭建新型教学场景。学校专门开设了一间科学教室,教室内的电脑均配置了虚拟实验室,孩子们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完成各类科学实验。
小徐是一名五年级男生,也是虚拟实验室的“忠粉”。因为动手能力强,小徐喜欢挑战各种奇妙的实验,课余时间,他会和小伙伴一起到虚拟实验室探索,尝试更多可能。对于这样的科学小达人来说,虚拟实验室不仅帮助他们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帮助他们完成了在现实中难以接触的进阶实验。
“首先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实验,比如一些需要用到危险化学试剂或者易燃易爆品的实验;其次是条件比较苛刻的实验,比如一些光学实验,需要满足较高的自然条件。”杭州市蒋筑英学校副校长周钧皓说,现实中,孩子们可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完成这样的实验,但借助虚拟实验室,局限性就可以被消除。
课堂外,老师们给“AI评价”打几分?
最近一段时间,“AI批阅”成了热门话题。密密麻麻的计算题,用手机拍照上传后,几秒钟就能完成批改,就连作文这样的主观题,也能用AI工具进行批阅。
“我们会让AI工具先批阅一次,然后人工批阅一次,综合两次批阅意见再给学生讲解。”杭州市蒋筑英学校有着十几年教龄的语文老师方银凤说。今年起,学校尝试使用AI工具对学生作文进行“双重批阅”,设定好作文类型、赋分点等标准后,老师将学生作文拍照上传,10秒钟内就可以生成结果。
方银凤打开AI工具展示其如何进行批阅。屏幕显示,AI工具能够捕捉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能够识别错别字,还能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作出点评并给出优化建议。“大部分建议和我们的教学实际是相符的。”方银凤说,“AI批阅”提供了一种新视角,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学,“比如系统会提供不少优美词句,有些我们一下子也想不到。写作本身是开放性的,能够提供多一种参考思路自然是好的。”
批改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微观一环,要掌握某个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甚至全班、全年级乃至全校学生的数据,AI工具也能帮得上忙。前不久,蔡静为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训练”出了一套学习评价系统,录入学生的作业、考试数据后,系统能自动分析500多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训练”过程中,蔡静将日常作业、考试习题分类,对应不同的数据模块。“每道题的考点都不同,有些着重理论知识,有些考验开放性思维,我给它们赋予不同的权重,导入数据后由系统进行计算。当系统吸收足够多的数据并进行学习后,它给出的分析就会准确很多。比如某位同学经常在基础题上出错,系统就会判断他可能理论掌握得不够扎实。”蔡静说,这套学习评价系统已经投入测试,效果还不错,系统给出的结论参考价值挺高,有助于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这样的数据分析,以前我们都是人工处理,现在有了AI工具帮忙,效率一下子提高了。”
家庭中,应该怎样摆正AI工具的位置?
网络上有这样的段子:不教作业,母慈子孝;一教作业,鸡飞狗跳。因为辅导作业的问题,不少家庭的亲子关系不和谐,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为此,不仅是老师,很多家长也关注到了AI工具的批阅功能,并尝试使用AI工具更好地辅导孩子。
新学期开始后,施先生开始对照着“AI批阅”的结果,为四年级的儿子进行作文讲解。施先生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做的是文字工作,对于孩子学习这件家庭头等大事,他亲自上阵辅导的时间也不少,但他感觉要正确地给予孩子帮助并不容易。“我虽然是专业出身,可毕竟不在教育一线,对学校作文的写作要领吃得没那么透。”施先生说,“AI批阅”的结果相当于给他这样的家长指明了一个大致方向,使得他在辅导孩子时更有针对性。
对于家长使用“AI批阅”辅导孩子写作,方银凤提醒,AI工具给出的是建议而非标准答案,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一来,批阅系统还有提升空间,对孩子们的一些创新写法和个性化表达,有时还不能快速识别;二来,写作本身就有很鲜明的主观性,没有绝对的好与差。”方老师说,“AI工具的作用应该是帮我们打开思路,而非束缚想象力。”
事实上,在AI时代,孩子们也有很多接触AI工具的机会。有部分家长反映,AI工具虽然能够帮助孩子遨游于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可有时也会助长惰性,有的孩子会偷偷将日常作业交给AI工具解决。为此,在日常的家校沟通中,老师也会和家长探讨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AI工具。“AI工具是很好的帮手,但教育的本质依然离不开老师、家长与学生直接沟通。”周钧皓认为,选择大方拥抱AI,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AI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而非坐在大树底下乘凉,“摆正AI工具的位置,是用好它的前提。”
记者AI观察
比起“AI能做什么”,更需要思考“让AI做什么”
记者 谢珂
办公室已经有同事开始用AI工具给孩子批改口算题了,从表面看,AI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已经“全民化”了。不过,在采访中与老师们交流时,他们都提到了一个核心观点:AI很好,但关键还是人。
AI工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能为教学工作做“减法”,同时,也考验着老师的综合能力。比起“AI能做什么”,老师更需要思考“让AI做什么”。说到底,AI工具只是辅助教学,而教学只是教育的一环。教书育人,更要铸魂,AI工具能够为教育做的仅仅是基础部分。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辆飞驰的汽车,AI工具提供再多辅助驾驶功能,方向盘也永远牢牢握在老师手中。“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能是有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的人,由人开发的AI工具终不能取而代之。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