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即生产力”,让学生学会提问正成为AI教育背景下的新课题。近日,一批专家、教授来到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参加学校省级重点规划课题——“笃问课堂”的开题会议。
据悉,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申报的课题“笃问课堂:培育科学家潜质的小学新型课堂建构与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重点课题。多年来,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持续注重学生科学家潜质的培育,在创办求是少科院培育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的同时,关注基础课堂的变革,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新路径。
活动现场,全校各学科老师参与了该课题的学习与讨论。
聚焦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提问
“DeepSeek在医学领域会不会出错?”“DeepSeek会不会出问题?”新学期开学不久,一场高质量的提问在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学生们之间展开,主题是当下最热门的AI大模型。坐在学生对面,回答提问的是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求是少科院第三批导师团成员尹建伟教授。
“这些提问,一听就知道孩子们用过DeepSeek,有自己的思考。”尹教授肯定了大家的问题价值,在耐心回答的同时,鼓励同学们不要过多地依赖人工智能,应该要学会驾驭AI技术,让AI帮助人类变得更加聪明。
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学习实践当中,去年求是教育集团成立了求是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尹建伟也是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成立以来,第三位走进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的专家。与专家的精彩互动中,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抢着提问,大胆抛出疑问,这也是每场讲座现场最激动人心的环节。
“提问”效应早已显现。求是少年科学院成立八年来,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小雏鹰”个展、导师进课堂等活动,每场都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和交流。学校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问、敢问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同样思维活跃,带动了班级的整体氛围。面对学生越来越多的提问,老师们也开始有紧迫感,将不会回答的问题收集起来,课后通过查询或寻求专家帮助,给予及时解答。老师们逐渐发现,更多的时候,“回答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孩子怎么去解决问题”。
“笃问”课题应运而生。为更好地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聚焦课堂面向所有学生进行了课堂观察和诊断,最终确定了“笃问”这一课题研究方向。学校希望通过研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更加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
探索新路径培育学生科学家潜质
传统的课堂提问遵循从教师提问到学生回答的流程,甚至答案也有固定的评判标准。那么,当敢于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会发生什么变化?
回到实践积极探索。又到一年春种期,求是教育集团的孩子们又领到了一批熟悉的种子——来自太空的蔬菜种子,开始新一轮的研究。去年9月,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来校开展星地对比植物种植航天科学教育活动,学生们领取了第一批太空种子并进行种植。活动中,学生们结合实践向浙大专家积极提问,开展跨学科学习。去年11月,在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的科学教育项目阶段成果展示活动中,同学们围绕着太空育种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有价值且可研究的问题。在老师无法给出专业答复时,受邀来到现场的专家教授及时给予了帮助。
对比传统课堂,“提问”的数量以及质量增加后,新型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为此,各学科老师们行动起来,尝试开展践行“笃问”课堂理念的教学活动。学校期待通过师生不断的实践,打造高质量的小学“笃问”课堂新课型,形成“以问为解”的课堂实践新路径,探索培育科学家潜质的创新机制。
在本次重点课题开题会现场,多位专家对这一课题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在学生科学家潜质培育方面,多数学校结合学科实践以及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求是教育集团则探索新路径,将培育学生科学家潜质,浸润在每一堂课当中,并邀请全学科老师参与。”针对课堂提问的评价,有专家也建议,评价标准应该更多元。例如,学生问错或者答错,都应该得到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科学素养。还有专家建议,学校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性思维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制度和评价的突破来营造人人敢于提问的课堂文化。
“我们要培育学生科学家潜质,并非要即刻造就少年科学家,而是让青少年在相应成长阶段初步具备部分关键的因素,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江萍表示。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立项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荣获浙江省一等奖、杭州市一等奖,多篇研究成果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积累了深厚的科研基础。接下去,学校将持续围绕“笃问”这一课题展开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出“笃问”的课堂范式,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的学生。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