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新兴业态在网络视听产业中崛起。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呈稳步增长态势。有报告显示,2024年各平台共上线微短剧3万多部。
初期微短剧的大受欢迎是因为“短、平、快”的特色之外,又多了传统影视作品中很难看到的“爽”——15秒一次反转,30秒一个冲突,3分钟演尽爱恨情仇……
这种脱离现实、毫无逻辑的“爽”感一度成为市场主流。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2025年首个管理提示,明确指出微短剧创作应“接地气”,贴近生活、回归艺术本身,并给出三点具体提示:“爽”不是微短剧的代名词,微短剧创作不能一味求爽;“穿越”“重生”不等于艺术想象,微短剧创作不能百无禁忌;“狗血”与“低俗”不应成为爱情的引线,微短剧创作不能脱离现实。
此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提出,微短剧精品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出路。
如何答好这道必答题?
精品短剧,核心就是表达和创新。充分发挥“短、平、快”的优势,强化故事逻辑和人物塑造,摆脱缺乏新意的套路化叙事和夸张冲突,在有限时长内讲述完整且富有情感共鸣的故事,探索更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叙事手法。近年来《逃出大英博物馆》《大唐来的苏无名》等作品凭借扎实的剧本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获得了口碑与流量的双赢,证明了短剧同样可以承载更高的审美价值。
制作水平要摆脱“小作坊”生产模式,从“流量模式”向“内容模式”转变。一部分头部团队已经开始借鉴传统影视的制作规范,使用专业导演、编剧团队、影像技术,甚至电影级别的特效和布景。不久前,爱奇艺举行了微短剧论坛,公布的片单中有着大量国内优秀影视公司的身影。论坛上,曾拍摄、监制过《打狗棍》《唐朝诡事录》等剧集的导演郭靖宇表示,“短剧的时长最适合用来讲故事,IP也更需要像养育孩子一样精心培育。未来短剧一定是以长效IP和系列化作品为主,以‘季’分隔,在每季都有精彩故事的前提下组成长故事,持久陪伴用户。”
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双翼齐飞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说明它已经成为文化传播和商业变现的重要载体。未来,微短剧不仅要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还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展现现实生活的多元面貌。只有这样,微短剧才能在流量之外找到更深远的发展空间,真正走上精品化、可持续的道路。
答好“精品化”这道必答题,不仅是行业自身进化的需求,更是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唯有扎根内容、精益求精,微短剧才能破解产能过剩与精品稀缺的问题,才能摆脱“速食品”标签,成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