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荆棘丛中 藏着一座弹痕累累的碉堡
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花家村距离马群大约25公里,在“宝华山—青龙山”一线宁镇山脉余脉的东南侧。抗战史学者、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进和抗战史学者唐恺同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最近他们通过走访与周围居民指点,在花家村北侧的高岗上新发现一座民国碉堡。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跟随丁进重新走访现场,穿过一片荆棘丛和玉米地后,找到了这座碉堡。它呈现长方形,是混凝土浇筑的,长度超过5米,宽度接近4米,有一个射击孔,面向东南方向。记者看到,在射击孔周围分布着大小十几个清晰的凹痕,似是当年激烈战斗留下的弹孔。
整座碉堡有沉降的现象,但大部分仍保留在地表以上。记者跟随丁进从1.2米高的门里钻进碉堡,可以看到其内部地面有较厚的淤泥堆积,但格局依旧保存完好,分为射击室和休息室两间。经过测量,这座碉堡内部高度1.8米,顶部厚度超过90厘米,壁厚50厘米。“这对于日军当时普遍装备的小口径火炮,很难直接击穿。”
刚打过淞沪会战的 千人残师在此抵抗日寇
丁进告诉记者,这座碉堡射击孔有“内窄外宽”的特征,射角为70°,属于“侧射工事”,与直接开口的“正射工事”不同。“根据时任工兵学校教官的黄德馨回忆,抗战时京沪杭一线重机关枪工事设计以‘正射’为主,但战斗实践证明,侧射工事更能保护碉堡内的战斗人员。据史料记载,这座抗战碉堡,应为中国军队独立工兵第一团构筑的223座国防工事之一”。
根据中国军事档案记载,汤山花家村在南京保卫战时,属于中国军队第66军第160师第956团的战斗区域。第160师为广东部队,师长由第66军军长叶肇兼任。该师参加淞沪会战后,伤亡严重,紧接着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丁进介绍,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陆军第一六〇师锡澄南京两役战斗详报》,南京保卫战打响前,全师能调动的部队仅有约千人。1937年12月4日,日寇沿着“京杭国道”(今宁杭公路)进攻 ,中国守军奋起迎战。6日拂晓时分,日军步炮部队五六千人,在20多架飞机的协同下,对该师两个团的阵地形成包围之势。7日黄昏,中国军队突出重围,歼灭日军300多名。8日,奉命留守汤山孟塘的第956团第一营,被日军四面包围,下午2点,包括营长刘厚在内的全营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在南京保卫战中,第160师参谋长司徒非、第956团团长蔡如柏牺牲,他们于2015年被列入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专家呼吁>>> 新发现碉堡应尽早列入文保名录
“弹痕累累、饱经风雨的碉堡,就是第160师烈士们的纪念碑。”丁进2010年以来就开展了紫金山南京保卫战遗址调查、南京保卫战炮台遗址调查。他的研究成果曾入选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他告诉记者,在花家村内还有一座碉堡,和此次发现村外的碉堡的形制几乎一致。2012年,南京公布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将这座碉堡统一列入“民国碉堡群”中,并挂牌保护。而此次新发现的民国碉堡应该列入文物。
扬子晚报记者第一时间将丁进的发现告知江宁区文化局,据文物科工作人员介绍,将在现场勘察、专家论证后,确定文物的评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