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杭州·微短剧大会现场
潮新闻讯 单集时长最短几十秒、最长十几分钟的微短剧,还“上头”吗?
11月6日,以“向新大视听 融合强视界”为主题的第二届杭州·微短剧大会在杭州临平拉开帷幕。会上,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联合临平区共同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研究发现,微短剧行业已进入转型升级期,正式迈入2.0时代。
2.0时代的微短剧,有何不同?这一新兴网络文艺形态,还能走多远?杭州为何看准这一赛道?答案尽在这场大会中。
变化一:突破市场占比的交叉点
如何定义2.0时代的微短剧行业?
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微短剧正在突破大视听行业占比的交叉点。
其一,是微短剧市场规模与内地电影票房的交叉。
据行业机构预估,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同年,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收入预计为470亿元。这意味着微短剧的市场规模有望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
其二,是微短剧用户规模占网民总数的五成。换言之,每2名网民之中,就有1名微短剧用户。
据《白皮书》透露,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呈稳步增长态势。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超越网络外卖、网络文学、网约车和网络音频等多类基础数字服务,成为数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平拍摄的微短剧剧组
抛去数字本身往细里看,2.0时代下的微短剧用户习惯,也在发生颠覆性变化。
一大新变化就是,微短剧不再是“日抛”剧、“快餐”剧,更多用户愿意一刷再刷。
《白皮书》在做微短剧用户重复观看情况研究时发现,有65.78%的用户曾经重复观看同一部微短剧。不少用户在接受调研时反馈,之所以愿意“二刷”,除了受宣传运营影响外,主要原因在于该剧的某一时段内容与用户产生了强烈共鸣。
另外一大变化是,微短剧在大屏端的用户年龄、学历占比均衡,可以说是老少咸宜。
《白皮书》以东方卫视微短剧观众为研究范本发现,按学历分,初中、高中、大学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26%、35%、33%;按年龄层分,25至34岁、35至44岁、45至54岁、55至64岁、65岁以上分别占比15%、13%、25%、15%及21%。
“相较于在移动端,微短剧用户呈现‘下沉市场为主,头部市场分布均匀’的特点,大屏端用户分层更均衡。这也让微短剧的内容创作范围更广泛。”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秘书长周结现场分享道。
变化二:不再盲目追求“爽点”
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白皮书》这样描述了微短剧行业的变化:微短剧在外部管理和内生发展逻辑驱动下,回归理性,逐渐从视听“产品”向“作品”转变。
“内生发展逻辑”的转变,指代的是商业模式的变化。
概括来说,微短剧已经发展出了3种代表性的运营模式:付费剧,即1.0时代就出现的付费点播或会员订阅制;免费剧,用户免费看剧,平台通过收取广告费或品牌定制的模式进行盈利;混合模式,即前两者模式结合。
作为微短剧平台企业,点众科技执行总裁李江感受颇深:“近半年,免费剧的增速尤为明显。这种模式规避了原先付费剧需要隐藏剧情,为下一集留伏笔的局限,鼓励创作者顾及叙事的完整性,反而推动着剧情设计向内容的逻辑性、主题的可看性转变,而不是单纯靠剪辑制造‘爽点’,来获取流量。这给精品创作,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外部管理”的转变,更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导。
《白皮书》研究表明,当前,多地政府将发展微短剧产业列为地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以临平为例,作为杭州融沪桥头堡、杭州城东新中心,其一直致力于完善微短剧产业生态,全力推动大视听产业蓬勃发展。在产业链布局上,临平已逐步构建“写作-拍摄-播放-投资-评价”五位一体微短剧全产业链;在基础配套上,“临影厂”为剧组提供从开机到杀青的一站式、零距离服务,并联动塘栖古镇、艺尚小镇、剧立方、算力小镇、方兴渡综合体等10余个拍摄点,全力打造“1+N”全域影视拍摄矩阵……
“横店、象山这些老牌影视基地,更大的优势在于拍摄制作,而我们要做的是基于杭州数字经济的基础,布局微短剧产业集群。不管是创作者、制作方还是平台机构来到临平,我们都会提供相应的激励扶持机制、产业基金,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做‘最懂微短剧的地方政府’。”临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创发展中心主任叶诚介绍说。
“临影厂”影视拍摄基地
在全产业链布局下,2024年上半年,临平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8%。
不止于临平,每年浙江出品的微短剧数量居全国之最。这里既有像横店、象山这样的平台基地持续发力,也有像临平、余杭这样的区域新势力加速崛起。这背后,既缘于全省大视听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也得益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创作计划的有效扶持。
变化三:中国微短剧在海外很畅销
活动现场,对于2.0时代下的微短剧行业,大家有着一个不谋而合的共识,那就是内容精品化。
制作成本的增加,可以直观反映出内容精品化的趋势。据《白皮书》调研统计,最初一部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仅在1至2万元,后来提升至10万元;2023年,起步成本已升至20至30万元,高配则高达150万元;2024年,S级微短剧的平均制作成本已达到300万元。
除了成本增加,各类创作激励计划的出台,也让精品内容的创作氛围更浓厚。今年初,国家广电总局提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围绕乡村全面振兴、中华文明起源和文化传承、城市文明故事等8个创作方向,全年创作播出100部主题微短剧。其中,由临平出品的《赵小姐的日记》《南风知君意》《水韵风情梦塘栖》等优秀微短剧作品,成功入选。
微短剧剧组在“临影厂”取景拍摄
不少从业人员都表示,现在不再是早先“做一堆爆一部”的心态,而是注重每一部剧的平均质量,向延伸聚集的生命力方向努力。
这一转变也刺激了头部微短剧作品长尾效应的显现。一组数据可以论证:2024年1至8月,月均有8000余部老剧在投;仅8月,在投微短剧中新剧仅占比18.6%,而2024年初这一数据仍有30%。
“新剧投入放缓,恰恰说明了创作者在内容创作上花的心思更多了,那么投入在我们行业中的微短剧质量也会越来越高。”李江说。
随着精品微短剧不断催生,中国文化“出海”也有了新载体。《白皮书》公布的一则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头部海外微短剧APP的年度累计下载量达1.62亿次。其中,头部海外微短剧APP的分地区数据中,来自美国的下载量达2985万次,占全球总下载量的27.97%。
“微短剧‘短频快’的视听感受特点,不是中国市场独有的,在国际市场也一样。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出海’的好时机。”影视独舌创始人李星文分析说。
当微短剧行业迈向2.0时代,我们足以相信,小屏也能记录大时代。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