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记忆力下降没识别 直到出现行为异常,病情已进展到中重度
记性差,生活中丢三落四。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不一定是正常衰老的表现,还有可能是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无法逆转,不能治愈,阿尔茨海默病依然是全球诊疗难题。面对这一“顽疾”,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七医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陈斌华带领团队深耕的是:早期识别、全病程管理。
“只有早期识别才能谈接下去的早诊断早治疗,而全病程管理,是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照料负担的重要一环。”陈斌华提到。
5年前记忆力下降没识别 直到出现幻觉,行为异常 阿尔茨海默病已到中重度
陈斌华所在的老年精神科成立于1994年,是省内率先成立、规模较大的老年精神疾病诊治中心。2015年,医院开设老年精神一科为老年记忆障碍亚专科,全面服务认知(记忆)障碍患者。
这些年,陈斌华接诊了无数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及其他类型痴呆)患者,绝大多数患者来就诊时病情已进展到中重度,早期识别任重而道远。
本周三,67岁的钱女士由女儿陪伴着来到陈斌华的门诊就诊,主诉:记忆力下降。女儿提到,3年前她二胎产假,钱女士来家里帮把手,女儿发现原来能干又灵光的母亲状态不对,反应能力变慢了,再回过头细想,母亲5年前就有点记忆力下降。她带母亲去当地医院检查,ct提示老年性脑改变,当时医生说没多大问题,配了点改善记忆力的药物,那时开始,母亲没再复诊,一直自行配药服用。
而这次来找陈斌华,是发现母亲病情加重,半年前开始出现幻觉,在家里时常讲胡话,最近一个月行为出现异常,会一个人莫名其妙拍桌子敲墙壁。
陈斌华安排钱女士做了系列检查,海马核磁共振显示她已是海马萎缩三级,内侧颞叶也有明显萎缩,认知测评也提示,她的阿尔茨海默病已处于中度往重度进展的阶段,治疗效果会很有限。
不要一种药用到底
三个月是
药物调整到稳定剂量的关键
“钱女士的病情是典型的按自然病程在进展,她的情况体现了早期识别和全病程管理的重要性。”陈斌华提到,钱女士5年前就已出现记忆力下降的表现,如果家属能引起足够重视,早期识别,从而早诊断早治疗,就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此外,钱女士三年来自行配同一种药服用,从未调整用药,延误病情着实让人惋惜。
“钱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陈斌华说,临床上,经常碰到患者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后,首次开方配药后就“消失”了,再次见到患者时,病情往往已严重进展。“确诊后的三个月很关键,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将药物加加减减,调整到最稳定的剂量,千万不要一种药用到底。”
陈斌华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有非药物干预、物理治疗等,每个阶段的用药和治疗方案不同,患者的照护和康复方案也不同,就需要医护人员给予阶段性的干预和指导,这也是全病程管理的意义。
有种“痴呆”能治好
鉴别诊断很重要
阿尔茨海默病一旦确诊,无法治愈。但有一种假性“痴呆”,精准鉴别诊断后对症治疗,患者就能获得很好的预后。
前段时间,王女士带着69岁的母亲沈姨来到陈斌华的门诊就诊。“陈医生,我妈妈呆呆的,跟她说话经常没有反应,我们在当地医院做了CT说是老年痴呆症,吃药两年了,情况时好时坏。最近发现她记忆力下降厉害,我们早上出门前让她吃的药,晚上下班发现药还在桌上。但自己做菜烧饭没啥问题。”
简单了解病史后,陈斌华心中打了问号。他转身和沈姨交流,一番沟通和测试,陈斌华心中更可疑:沈姨的表现和老年痴呆症状不符。
进一步追问病史,原来,2年前王女士因为孩子上学搬离沈姨后,沈姨就慢慢出现情绪问题,总在家里抹眼泪,经常觉得累,做任何事情都没兴趣等。
至此,结合之前检查,陈斌华判断,沈姨痴呆是假象,“真凶”90%是老年性抑郁。经沟通,陈斌华给沈姨开了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治疗,服药半个月,沈姨的状态明显好转。
“65岁以上老年性抑郁患者,大概率会出现认知障碍。”为帮助老年人群进一步精准诊断,早期干预,老年精神科联合神经内科、放射科、临床实验室、转化医学等相关学科,共同组成老年期痴呆(神经认知障碍)多学科诊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