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工作都没啥不同!”“去复查,当地医生都不敢相信。”上周,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腹部放射治疗科专家朱骥教授的门诊,一下子来了11名低位直肠癌患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手术,控制住病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看到病人恢复得不错,我们团队也很感慨,现场请每个患者说说感受,好几个人都是笑中带泪,我们觉得自己的研究很值得,更有信心。”朱骥说。
低位直肠癌,如何不手术就能生活如常?这11人的“新生”,得益于朱骥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将两种药物合理运用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可以将这类患者的肿瘤减小,从而获得能保肛的手术机会,甚至实现肿瘤消失,不需要再进行手术。目前,这项研究结果已经被写入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直肠癌整合诊治前沿,成为该领域最新研究参考。朱骥团队研究数据显示,有70%低位直肠癌患者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免疫治疗,肿瘤消失,实现器官保留。
“保命”也“保肛” 一道选择题的第三种答案
保肛还是保命?貌似只有“正反”两种答案,让很多低位直肠癌患者难以抉择。
80岁的郭大爷也面临这个难题。去年1月,郭大爷因为便血严重,在当地医院确诊直肠癌,当时病灶距离肛门6厘米。“按照他的身体状况,本身就有高血压、房颤,加上高龄,动手术的风险很大,子女不同意,但不动手术,如何根治?郭大爷的求生欲很强,还是希望手术,能够一刀解决。”朱骥至今还记得,郭大爷和子女来诊室的样子,老爷子强烈要求手术,对于其他治疗一脸拒绝。
在经过医生的反复分析,郭大爷也考虑到一旦直肠癌手术后,需要挂一个造口袋,生活麻烦不说,还可能被别人嫌弃臭味,心理上受不了,于是同意来朱骥的门诊试试。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分析后,朱骥给出的方案是:可以尝试不手术,“保住肛”的同时又能“保命”。经过一个疗程的放射治疗后,郭大爷的肿瘤病灶缩小明显。而后,他的肿瘤消失,进入稳定的密切随访期,这次赶到杭州复诊,郭大爷就说了一句话,“幸好当时选择对了!”
32岁的倪先生也是同样的情况。年纪轻轻被确诊为直肠癌,而且病灶距离肛门仅4厘米,许多大型三甲医院都告诉他,可以手术切除肿瘤,但不能保住肛门。这让热爱社交的倪先生情何以堪,每次谈到“可能保不住肛”时,他的情绪就十分激动。而在朱骥的门诊,得知自己不仅能保住肛门,治疗也很便捷,倪先生高度配合。治疗结束后,倪先生在当地医院进行过几次复查,医生都无法相信他的指标,忍不住问他:“开刀了吧?竟恢复得这样好!”
并非治疗结束就万事大吉 密切的随访更是关键
去年3月,在朱骥的带领下,浙江省肿瘤医院开设“保肛联合门诊”,这11个低位直肠癌病人仅仅是门诊病人的缩影。
朱骥说:“过去有种盛行的理念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不管怎样,只要活下来就行了。但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我们不单要追求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患者活得更加有尊严。”
当然,完成保肛治疗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朱骥表示,在放化疗结束之后的两年以内,医院要密切监测患者情况,一旦发现肿瘤有发展趋势,就要马上进行外科手术。“96%的肿块进展会出现在肠壁内,做个肛门指检就能发现,再配合磁共振、内镜、PETCT等手段,就能立马将复发肿瘤找出并扼杀在摇篮里。退一步说,就算这些患者复发后还是通过手术摘除了肛门,但至少他们获得了一个肛门保留的机会,且这些患者的治疗愈后与那些一开始就做手术的患者相差并不大。”朱骥说。
在采访中,朱骥重点谈到了基层医生和患者的观念问题,“像倪先生碰到的基层医生就很典型,很多医生可能也不了解直肠癌保肛,仅仅认为低位直肠癌,只能一切了之,这需要我们的科普工作、技术推进工作做得更深入一些、系统一些,让基层患者在首诊时树立信心,积极引导患者,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接下来,省肿瘤医院还将发挥肿瘤专科第一方阵的“国家队”作用,筹备推出器官保留学术周等活动,让肿瘤精准治疗深入人心。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