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2019年,影片《流浪地球》上映时,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从《流浪地球》开始,中国科幻电影正式启航了。”
四年后,《流浪地球2》继续“名利双收”。2月8日,在票务平台上,该片的排片已经超越《满江红》,实时票房和单日票房都开始反超,被网友夸赞“小破球崛起了”;
同时,电视剧《三体》在即将收官进入高潮时,豆瓣得分继续上扬,讨论度持续升温;
再回望去年暑期档上映的《独行月球》……
近年来,中国科幻影视作品正厚积而薄发,开创着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也让观众领略了那份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与执着。
科幻影视与产业,良性互动
厚积而薄发,这对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
《流浪地球2》《三体》《中国奇谭》《深海》等多部包含科幻、奇幻元素的国产影视作品在春节前后集中爆发并非偶然,是与中国近几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影视工业化体系完善密不可分的。
《流浪地球2》近90%特效由中国特效团队打造,影片中众多充满科幻感的实用装置、未来机械,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参与实景拍摄;《深海》为呈现中国特有的水墨动画意境,探索出独创的“粒子水墨”技术,也是来自中国特效团队之手。这些都是中国影视工业化日趋成熟的产物。
郭帆举例说,在创作《流浪地球》时,很多特殊道具的制作要学习国外团队。“《流浪地球2》里95%以上的道具,从车辆到外骨骼装甲,不管是硬质的还是软质的,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制作完成的。这有点像是‘弯道超车’,不是说我们一下就超越了好莱坞几十年的积累,而是近年来生产制造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科幻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带来全新的技术手段。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拍摄的进步。”
《流浪地球2》上映后,郭帆说,他对于拍摄高工业级别的大片更有底气了。
科技是科幻的基础,科幻是科技的未来。面向未来思考,也许科幻将来会变成现实。在《流浪地球2》和《三体》中都提到的用纳米材料制成的太空电梯,这种技术是真实存在的,在材料量产后,这种想法也有可能在未来实现。
科幻电影创作中呈现的新技术也将推动影视工业化的前进。此前《黑客帝国》中的子弹时间特效与观众第一次见面时令人难以置信,即使是揭秘了拍摄过程,也让人对庞大复杂的拍摄手法望而却步。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几年后这种拍摄技术得到了普及与发展。未来,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精心创作很有可能推动新一轮的影视工业化的科技进步。
科幻影视与图书,彼此成就
电视剧《三体》和电影《流浪地球》等科幻题材影视作品的热度不断提升,也再次带动科幻类图书的热销。
京东2月8日的科幻小说图书榜排名前10中,刘慈欣占据了9个席位,光是《三体》就有6个不同版本上榜。在当当网的科幻小说2月8日的销售榜上,排名前15的书单中,仅《银河帝国:基地》《2001:太空漫游》非刘慈欣作品。
刘慈欣作品热销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更多中国原创的科幻小说。从排名来看,排名前30的畅销科幻小说中,国内作家除了刘慈欣,仅韩松名列其中。这对于当下的“科幻热”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以往,中国科幻文学一直属于一种“圈地自萌”的状态,小圈子里生龙活虎,但不足为外人道。在刘慈欣破圈成功后,未来,能否有更多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家能借由影视这样的形态将作品破圈,展现中国人的世界观与宇宙观?
持续性是科幻文学发展的关键。科幻文学给了影视行业全新的素材,影视的广泛受关注也能带来更多有志于从事科幻文学的人才投身创作。
“科幻文学为科幻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饶的土壤,但阅读科幻文学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容易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三体》总编剧田良良说,“影视剧就是打开更广阔的科幻文学、科幻文化的钥匙,它能够通过视觉化呈现,把复杂的理论和故事变得更容易理解,让更多人愿意走近科学的世界,进而拓宽人类思考的疆域。”
经过这个佳作迭出的春节档,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正扬帆起风,驶向广阔的未来。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