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超长寒假就要结束了,最近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特别多,门诊中10%的患者是15岁左右的青少年。”昨天,浙江省名中医、杭州市中医院临床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中医师张永华告诉记者,随着学习压力加大、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睡眠和休息时间的缺少,以及孩子个性上的不足,青少年在睡眠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不断增多。
心理问题的“根”多来自于家长
第一次就诊不妨家长和孩子同治
“每次半天的门诊要看40多位患者,其中10%是青少年。”张永华提到了门诊中一个非常典型的“15岁现象”,即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大多是初二、初三的学生,病症多是因为学业压力等引起焦虑、失眠等。
“我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约有17.5%的青少年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其中包括焦虑、抑郁、强迫、失眠、注意力缺陷等。”张永华提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普遍且隐蔽,对于情绪的表达不像成年人那样直接,一开始往往是以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脾气急躁、厌学等为主要表现。但此时很多家长会认为是孩子不求上进,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让孩子继续学习,久而久之使得孩子的坏情绪不断滋生发展。
“其实孩子的情绪问题与家长密切相关。学习成绩出现波动很正常,但一些家长反而先出现情绪问题,一味批评指责,很容易使孩子心情沮丧甚至发展到焦虑抑郁。”门诊一对一交流中,张永华发现不少孩子眼神胆怯,话语常被急躁的父母打断。张永华建议,第一次到心理科就诊,陪同的家长不妨和孩子同治,因为孩子心理问题的“根”多来自于家长,家长的心理和情绪的调整也很重要。
沉迷网络、拔头发等可能是心病
日常与孩子交流遵循“3∶1”原则
“沉迷网络、拔头发、剥指甲、频繁眨眼等都是孩子心理行为异常的表现,应当重视。”张永华总结了几点帮助家长识别:
孩子性格脾气发生变化,如原本外向突然变得不愿与人交流,不愿出门,或原本温和的性格突然变得急躁易怒,经常无故哭泣、大喊大叫等;
出现厌学表现,如上课总是走神,写作业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降低,总想看电视、玩手机等。
睡眠质量变差,如晚上熬夜,早上起不来,诉说自己总是做噩梦,白天昏昏沉沉等;
兴趣改变,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或是兴趣过分集中以至于荒废其他事情。
“家长应该少一点质疑,多一些支持和陪伴,以倾听和抚慰为主,尽量不要和孩子起争执。平时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要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张永华建议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放缓节奏、表情平和,多倾听少输出,交流时遵循“3∶1”原则即孩子说三句,家长说一句,给予充足的话语和情绪表达空间。
开学季,张永华想对青少年说,平时要积极寻找缓解压力、转换心情的出口,千万不要因焦虑、失眠而自我伤害或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当情绪问题无法解决时要及时就医寻求帮助。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