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在这旧冬新春相交之际,孤山中国印学博物馆又迎来一重量级主题展览——“二八〇书法篆刻展”。
所谓“二八〇”指的是参展四位西泠印社资深社员徐正濂、李早、孙慰祖、崔志强,现今一起步入古稀之年,加起来刚刚二百八十寿。他们相约,以酣畅淋漓的笔墨,豪迈雄健的金石,欣然迎接新的人生阶段,亦以此展致敬更多志在千里的老艺术家,以不变的初心期许印社更上层楼。
四位资深社员,积学多年,染翰多年,篆刻多年,传道授业解惑也各有多年,有不俗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展出的每人十件作品,基本代表了他们创作的最新丰采。徐正濂的老辣、李早的浑厚、孙慰祖的奇崛、崔志强的雄健,环肥燕瘦,各擅胜场,都鲜明酣畅地表现了他们的审美精神、艺术追求和个性风格。
徐正濂:以“最新研究成果”求教师长同道
“二八〇书法篆刻展览”如期开幕,我因为疫情的关系,不能如期到孤山现场,聆听师长同道和观众朋友的指教。
我提供了10件作品,一方篆刻“闲读白云”,一件印屏,钤盖了二十几方印蜕。其余八件都是篆书,都是2022年新创作的,基本可以算“最新研究成果”吧,不敢说写得有什么好处,但至少我用了心思,花了时间。
本来很盼望有这个机会,当面向西泠印社的师长、向浙江的书法篆刻同道请教,机缘不凑巧,也无可奈何了。但是,我还是衷心希望杭州的朋友能到现场看看,把你们的真知灼见,把你们的苦口良药通过朋友转告我,以利我改进和提高。
李早:以“守望西泠”印表达感恩之心
“二八〇书法篆刻展览 ”是西泠印社社员中四位“尚能饭也”的七十岁“大叔”的作品联展。展览的缘起,是西泠印社薪火相传的奉献精神的激励。我作为提议者与联络人,自年初提出设想,即得到西泠印社领导的大力支持,正濂、慰祖、老崔三位社兄也是热烈响应,展览就此敲定。
这次我参展的10件作品,其中印章原石4方,印屏1件,书法5件,内容全部与西泠印社有关。父亲李伏雨先生和我都在西泠印社工作,“守望西泠”这方印就是表达了我们的感恩之心。西泠前辈耆宿韩登安先生在印社六十年社庆前夕,将二十多年间篆刻的《西泠印社胜迹留痕》51方印,全部捐赠印社,美德嘉行,山高水长。1983年西泠印社行八十年社庆前,家父伏雨翁为印社题写“莲泉”“静观”“印传东汉”三块摩崖石刻,今晚学斗胆效仿前贤篆刻以上三印,再续西泠印社胜迹留痕,以充社藏也。
孙慰祖:回归“兴尽而返”的自由
当下无疑是篆刻最幸运的时代。涵养她的文化生态比任何时期发育得充分。篆刻独立走进展厅是民国间的事情,孤独地跻身于全国美展时还有点羞涩。如今,有时我暗地里思忖的是:我们社会的视觉消费需要多大的尺度?
比如,四位老同志组合一个小展,由头竟然可以是“二八〇”。
书法篆刻的功能被不断开发和引导。在原本抒发性、怡情性、雅玩性的创作以外,又以各种工具性、主题顺应性的角色进入当代展厅和图集。时下各种主题的大小展事纷至沓来,也表明一步一步从文人书斋和孤影自赏的精种之塔中走出来。这一步走了近百年。
我素无办个人展事的能力。西泠印社策划的这个小型组合,颇有回归“兴尽而返”的自由度,令我这样平时少有堪留之习作的人来说,感到恬适和从容。四个七旬老印人的作品同聚于弧山,也是将来可以回味的时代之缘。
崔志强:期待专家和同道们不吝赐教
“二八〇书法篆刻展”顺利开展,非常感谢西泠印社对老艺术家的关爱和支持。
这次展览,应该说是我们四位七十岁的作者的一次汇报展。其他三位作者都认真创作奉献出自己精彩的作品展现给大家,而我偏偏在创作时间段发生了严重的颈椎和肩胛骨缝神经疼,无法拿出新的作品,只能精选之前的几件作品来参展。虽是旧作,也很期待专家和同道们不吝赐教指正。同时,本人又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前往参观展览,深感遗憾。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