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查出脑动脉瘤后,手术做还是不做?发现血管狭窄,要进行干预吗?
过去这些问题大多靠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分析评估,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水平。现在,随着医学不断发展,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医生能够更快给出更为精准合适的治疗方案。
12月2日-4日,2022西湖心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进展大会(RCT-CCVD2022)在杭州召开。大会分设了多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内容涵盖心血管疾病新进展、脑血管病新进展、心脏康复与预防、心脏重症、高血压联盟专场、起搏与电生理、精益PCI、脑心同治、血流动力学和人工智能、脑保护及心脑血管疾病护理等内容。
本次大会主席、浙江医院严静教授介绍,西湖心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进展大会继续秉承“追踪进展,规范临床防治结合”的宗旨,重点关注和回顾2021-2022年度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和新指南,重温了解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本次大会的学术交流,省内外从事心脑血管领域工作的临床医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将受益匪浅,收获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聚焦研究与指南更新
降血压不能一味讲究“血压标准”
高血压的防控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预防密切相关,降压治疗是有效防控的手段。不同人群的降压目标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
知名心血管疾病专家、浙江医院院长毛威表示,在高血压防控降压目标的探寻方面,需要循证医学的证据作为支撑。高血压患病后可能没有症状,但却是引发心、脑血管和肾病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引发严重的脑中风、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血压如果有效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都会明显降低,尤其是脑卒中的风险会大幅下降。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到底应该降到多少?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也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从健康角度而言,在人体能够耐受的情况下,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当然是理想状态,但这不代表所有人都要以此为标准。”在他看来,血压的管理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视情况而定。对于普通市民百姓来说,更应重视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已确诊高血压需要药物干预的,要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
查出脑血管瘤要不要做手术?
浙江医院脑科中心“大招”不断
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医疗领域也不断被AI改变着,而脑科系统是一个万向链接的网络,最适合开展人工智能研究。在浙江医院,人工智能技术已实现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地辅助指导脑血管病的诊治,为病人提供了更精准的治疗。
本次大会执行主席,浙江医院副院长、脑科中心学术带头人万曙介绍,近年来,浙江医院脑科中心在脑血管病诊疗流程建设和优化、心脑同治和泛血管诊疗实践、脑血管病精准血管内治疗技术方面持续发力并有所突破,并在拓宽人工智能技术在脑血管病诊疗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提升了脑血管病的干预效果及医疗服务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就在大会前两天,万曙收治了一名非常典型的脑动脉瘤患者。60来岁的老方(化名)在一次跌倒后,去医院做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他的颈内动脉床突段有一个5mm大小的动脉瘤!
颈动脉承担脑组织85%的血液,颈内动脉则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分支血管,这个地方查出血管瘤,不是个好消息。老方也大为紧张:这个瘤是我摔倒摔出来的?是不是要做手术?要不要开颅?我还有多久好活?拿着检查片子跑了好几家医院,结果各有各的说法,这让他更加不知所措,之后慕名找到了万曙。
万曙根据老方的各项检查结果,对瘤壁影像MR、血流动力学检测并结合形态学等多维度分析评估,不仅给出了老方“要不要手术”的答案,也给出了“怎么做手术”的解决方案。最终,老方安心接受了手术,手术效果非常好。
“我们正积极推进脑血管病AI辅助诊疗系统的搭建,以人工智能理念推进脑血管病的精准诊疗。”万曙说,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临床上的不断运用,许多过去仅靠医生临床经验的“该不该做手术”“该怎么做手术”的脑血管疾病难题迎刃而解。
今年,浙江医院脑科中心还全面开展了经桡动脉造影和DSA日间病房,实现了患者当日做完造影就出院回家的愿望,不仅大大提高了诊治效率,也进一步提升了病患的就医体验感。同时,脑科中心团队始终坚持平台赋能、创新引领,不断强化自主创新,与科创团队联合研发颅内动脉导管塑形技术、新型取栓支架等新型材料和创新技术,有力推动泛血管理念及技术(如FFR、OCT及IVUS)在脑血管病的精准血管内治疗中的实践和应用,并将介入微创技术应用到其他脑科疾病的精准干预(如富血供脑肿瘤的术前栓塞、慢性复发性硬膜下血肿介入干预等)。许多新理念和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随着临床的应用,将给更多脑血管病患者带去福音。
糖尿病治疗尤其要“护心” 降糖药物的选择有新方向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较非糖尿病者高2~4倍。同时,心血管疾病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数据显示,5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平均寿命较未患糖尿病的人群缩短6年,其中约60%的生存差异来源于心血管疾病死亡。
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唐礼江表示,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理念从既往的以降糖为中心逐渐转化为以糖尿病并发症综合管理为主导,不只限于单纯降糖,尤其关注药物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
在他看来,如今已跨入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时代,药物治疗应优先考虑疾病对多器官、系统的影响。各类降糖药物有其特有的降糖机制,新型降糖药物有利于纠正多种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具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临床中医务工作者应根据患者个体需求,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卫生经济学等因素,优先选择具有心血管和肾脏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为患者提供更科学、个体化、优化的降糖方案。
基层是慢性病防控主战场
系统规范的“三高”诊治尤为重要
心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疾病,早期防控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但是,如何发挥全社会力量来共同推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是需要深刻思考的。
本次大会执行主席、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血压中心主任俞蔚认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联合的“三高共管”是有效提高防控效果的方向。目前,基层是慢性病防控的主战场,但“三高共管”涉及多疾病联合诊治,需要专业临床医生、公卫医生、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康复师联合干预,综合性医院是提高基层防控能力的坚强技术支撑后盾。
浙江医院高血压中心、糖尿病中心具有系统规范的“三高”诊治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于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规范评估、影响因素筛查和继发性高血压排查,强调防治结合。目前中心正在开展未控制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筛查和综合干预研究,为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提供多学科团队联合防控方案。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