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心跳,却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这不是天方夜谭。
47岁的郑先生,12年前确诊扩张型心肌病,生病以来一直都在接受针对性的保守治疗。近两年来,病情反复发作,最近,他胸闷气急的情况加重,在平地都无法走到10米,睡觉只能端坐在床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由于当地治疗技术匮乏,他被转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寻求进一步治疗。
“患者刚来的时候心功能很差,心脏射血分数EF值只有15%,不到正常人的三分之一,考虑是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衰的急性发作。”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马量主任医师介绍,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导致心力衰竭的第三大病因和心脏移植的最主要原因,经评估郑先生的身体各项指标极差,只有心脏移植手术才能延续生命。
他进一步解释,长期的慢性心衰导致患者肺动脉压增高,肺血管阻力上升,因而单纯的心脏移植已经不适合改善病情,郑先生需要接受心肺联合移植。
然而治疗期间,郑先生还同时出现了无尿等现象,如果再等不到合适的爱心供体,及时进行手术,紧绷的生命之弦随时可能断裂。
就在治疗即将陷入僵局的时候,医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但是植入人工心脏要求患者自身心脏的四个瓣膜都正常运作,考虑到郑先生三尖瓣存在大量反流,马量主任医师团队先为他进行了三尖瓣修复,随后顺利植入了人工心脏。
术后第56天,郑先生感慨:“现在感觉很好,可以躺下来舒舒服服睡觉,走路也不再胸闷气急、喘不上气,终于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
近一个半月,在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55岁的林先生、35岁的黄先生和47岁的李女士,也和郑先生一样,装上了“人工心脏”。
“心衰终末期患者,他们的左心室泵出功能受损无法逆转,人工心脏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保留自身心脏的情况下,在体外接一个人工心脏泵来辅助或代替真实心脏的泵血功能。”马量主任说到。
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约有3.3亿,其中心力衰竭约890万人。尽管心衰患者到了终末期可以通过心脏移植恢复心功能,但受到供体短缺的影响,再加上配型难,单靠心脏移植,远远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并且有的患者本身也不适合心脏移植。
“在这些现实问题的制约下,人工心脏的出现,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了新选择。”马量主任说到。
人工心脏的植入尽管没有明确年龄限制,但仍有其他的“准入条件”,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病情,一般来说,适合以下几类人群:
一是可以做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衰病人,但是还没有合适的供体;
二是大体重的病人,因为根据要求,供体和受体体重相差不能超过15%,这部分病人很难等到合适的供心;
三是具有免疫类疾病的心衰病人,不能正常使用免疫抑制剂的。
“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浙大一院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长期致力于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浙大一院常务副院长裘云庆表示,患者康复出院对医护人员是莫大鼓励,今后浙大一院将继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