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炎帝身边有个能工巧匠赫连,用兽骨做成五指梳,后来皇甫继承了他的制梳手艺,两人被共同尊为这一行的祖师爷。春秋时期,小吏陈七子用毛竹板裂成一条条篦片清理头上污垢,季子听说后,让他开办作坊专制竹篦,陈七子就成了制篦的祖师爷。”在常州市龙城梳篦博物馆,梳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刘君苏将一段传说向游客娓娓道来。
这家博物馆,位于运河边勤业路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内。今年70岁的刘君苏,于1972年进入常州梳篦厂工作。常州市龙城梳篦博物馆建于2001年,一开始坐落在常州红梅公园内,2009年搬迁到运河边上,成为常州市第一个工业旅游示范点,以更好地展示运河文化和保护工业遗存。
梳篦是常州地区最具传统特色的手工产品,常州梳篦厂是中华老字号,梳篦也是国家级非遗。一把梳篦,已成为常州的文化符号。
博物馆内,一把木梳仿制品格外引人注目,其原件1973年在常州东郊古墓中出土,据考证是东晋末期之物。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梳,已有1600多年历史。
“梳和篦,其实是两种器物。梳,主要用于梳理头发,选用坚硬细密木材经过28道工序制成。篦,齿比梳密,多用于去除发间污垢,制作原料主要为毛竹、牛骨和生漆,前后要经过73道工序。”刘君苏介绍说。在这间博物馆,可以见到各种制作梳篦的原材料和工具——黄杨木、竹片、雕刻刀、磨石等。制作梳篦从选料开始就极其考究,且古代是分开制作的,一个作坊很少同时生产这两种器物。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明代起,常州梳篦就被选为宫廷贡品,享有“宫梳名篦”之称。相传光绪年间,每年农历七月,苏州织造府官员都要到常州来定制高档木梳与篦子各60把,送往宫廷。李莲英为慈禧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中。常州民谣唱道:“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常州古名)特产,花开并蒂。”清代,在常州西门、南门一带有几万人从事梳篦生产,如今这里依然保存有“篦箕巷”“木梳街”等地名。
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时期,常州梳篦业几乎占据这座城的一半。其中老字号“真老卜恒顺”梳篦店最具规模,这是明朝天启年间就开设的一家老店。
刘君苏指着两张泛黄的奖状说:“这两张英文证书具有里程碑意义——‘真老卜恒顺’梳篦被选送参加1915年巴拿马和1926年费城世博会,分别夺得银奖和金奖。”为保护自有品牌,“真老卜恒顺”梳篦传承人专门注册“白象牌”商标,并沿用至今。
在常州梳篦业近代的发展中,有常州梳篦四大家之说。在博物馆内,除了“真老卜恒顺”梳篦外,还展示着老王大昌、王大昌、汪义大等其他老字号的梳篦。
跟其他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常州梳篦业发展也曾面临考验。近些年,常州在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开发应用,创作出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梳篦作品。在博物馆内,记者看到墙上挂有一幅巨大的装饰画,画上百花盛开、“蝴蝶”纷飞。在刘君苏指点下,记者仔细看去,原来是由木梳制成各种蝴蝶形状,逼真至极。
“过去梳篦是日常生活用品,现在既可以使用,也可以作为礼品或收藏品。”刘君苏说,常州的手工艺人们将仕女图、京剧脸谱、古常州市井百态等刻或绘在梳篦上,同时结合各地景点打造旅游产品。比如,为大连海洋公园制作海豚形状的木梳,为杭州雷峰塔制作白娘子形状的木梳,为南京夫子庙制作“秦淮八艳”木梳,为上海东方明珠制作的木梳也将景点巧妙嵌入其中。在博物馆里,游客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创木梳:二龙戏珠、唐伯虎点秋香、红楼十二钗、西游记人物、四大才女……每件都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
精美的梳篦风靡东南亚,远销欧美地区。“许多国家发函、派员到常州梳篦厂定做高档特色梳篦,博物馆也在不断调整、展示最新文创产品,梳篦文化已成为宣传常州的一个窗口。”刘君苏说。
记者 杨民仆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