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一公司运用智能化、工厂化的养蚕手段,让桑蚕不吃桑叶,而吃由豆腐渣、玉米粉、桑粉、复合维生素等成分组成的“饼干”,突破了养蚕的季节性限制和对桑叶的高度依赖,目前公司年产茧4万吨,相当于40万蚕农一年的养茧量,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新路。
近段时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引发方方面面的重视。更多的人关注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然而,“桑蚕不吃桑叶吃‘饼干’”的成果表明,农业虽是传统产业,但完全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非农产业相比,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比较效益低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一些重要领域还存在不少“卡脖子”问题,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迫切。
浙江这家公司先后攻克了蚕种选育、饲料配方、智能化饲养装备和器具、防病控制体系和环境控制等多项技术难题,最终形成了一套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养蚕新模式。这启示我们,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支撑作用,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为主线,超前部署规划一批未来农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争取在数字农业、绿色低碳农业和细胞农业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抢占世界未来农业高科技阵地与产业高地。
桑蚕不吃桑叶吃“饼干”,实现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间断产茧,离不开恒温恒湿无菌的养殖车间和机械臂等科技装备。而在我省宜兴市丁蜀镇莲花荡农场,搭载了北斗导航及定位系统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田间高效运转,只需提前在手机APP上设置好规划路径,点击屏幕一键启动,收割机就会自动出库去田间收割,收满后还可作为运输车运输水稻,完成收割作业后则会自动返回库房。这启示我们,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除了科技创新,还离不开科技装备的支撑,离不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精确监测和调控。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农业新技术的创新、掌握、使用都需要“新质人才”。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农业人才引进,大力培育一批既懂农业农村、又懂数字技术的实用型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管理能力,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充分挖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