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则徐任职过的江苏按察使署旧址为代表的苏州姑苏区32号街坊是明清官署集中地。5月底开始,32号街坊陆续推出15处古建老宅载体,引进了苏州基金、苏州银行、哇牛资本等一批金融机构、投资类企业,古建老宅真正“活”起来!
历经十年制度探索、实践创新,苏州古建开始成批次采取多种形式引入社会资金。2023年6月,“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应运而生。苏州通过线上平台,以公开招租、限定业态等方式,力邀社会各界同频伙伴,共同推动古建老宅“活起来”“兴起来”。一年间,平台已上线47座古建老宅,接洽“伙伴对象”281家,为10座古建老宅寻得“伙伴”。截至目前,苏州已累计活化利用93处古建老宅,蹚出了一条把传统经典现代化的新路径。
十年修一宅,探索古建新“活”法
像游客一样,去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南石子街潘祖荫故居内吃一碗网红面后,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殷铭指着前方的池塘、曲桥说:“曾经被破坏殆尽,这些都是我们照着陈从周先生上世纪50年代测绘的历史图纸,以1∶1的比例恢复出来的。”
潘祖荫故居是最近十多年来苏州古城修复体量最大的古建老宅,且修复后全部投入使用。殷铭团队用十年、分五期实施才对建筑完整修缮。十年修一宅,道尽了老宅子保护活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典范。2023年12月,潘祖荫故居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潘祖荫故居是苏州市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首批10处试点项目之一。潘家为苏州望族,英才辈出,民间称之为“贵潘”。建于1810年的潘祖荫故居建筑面积4570平方米,三路五进,融南北风格为一体,是一座用料考究、规格形制高、装修精美的清代大型宅邸。彼时,因使用和保护不当等原因,潘宅“伤痕累累,处处是病”,亟待大修。
“立项研究,挖掘历史文化,推动居民搬迁,进场勘测,做考古断代,出设计方案,走报批流程,进场修缮……一处古建老宅的保护修缮,好比做复杂的大手术,是一项系统化大工程。”殷铭被同行称为古建活化利用“老法师”,他说,从潘宅起步,积累了古建活化利用的大量经验。比如,古建如何通过现代消防验收?他们整合专业团队破难点,结合古建特点及文物法规要求,巧妙设计消防给水、消火栓、自动喷淋、火灾自动报警、手提灭火器等五大系统,对结构构件采用防火涂料,解决百年老宅防火问题,此经验被全省推广,成为江苏省文物建筑消防典型。
古建老宅具备现代居住实用性,才有了第一代“古建伙伴”。潘宅焕新后的“花间堂·探花府”精品文化酒店,可住宿用餐,附带主题书店,可举办会议、开展文化交流,已成网红酒店。
长414米、宽2米的悬桥巷被称为“名人一条街”,晚清状元洪钧故居、吴中名医钱伯煊故居等,世家望族一家接一家,多处古建老宅将牵手“伙伴计划”迎来新生。
走进刚刚完成修缮的钱伯煊故居,“世德流芳”和“吴越世家”两座精美砖雕门楼,诉说着这里的往日辉煌。一墙之隔,仍有钱氏后人与祖宅血脉相连。
这处始建于明代的老宅,共两路六进,当年不仅用于居住,也是行医问诊的场所。“在修缮保护过程中,我们要厘清历史沿革,挖掘被掩埋的文化,在后续的活化利用中,助其传承。”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葛敏华介绍,近半个世纪以来,钱宅曾经被30多户人家分隔居住,搭建改建较多。团队梳理宅院时,发现轿厅天井、大厅的前院厢房有两处看起来像后期改建的二层小楼,不知何用。查对苏州百余处古城民居图纸,都未见过类似形制。经古建专家深入论证,这是专用于中药材存放、晾晒的通风角楼。项目团队对小楼进行了精心修缮,保留下了这代表吴门医派文化的独特构筑。这处老宅,目前已上线平台,正等待志趣相投的“伙伴”入驻。
打通产权梗阻,遗产变“活”资产
“使用是最好的保护,‘伙伴’与古城双向奔赴,可以彼此赋能。”葛敏华说。对一部分有居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古建老宅引进社会力量,采用多种形式活化利用,以弥补遗产保护财政投入不足,是国际惯例。但最令“伙伴”望而却步的共性难题,是产权复杂、主体不明,无证老宅难以流通,更何谈活化。
照亮古建老宅传承之路,将遗产变为资产是绕不过的环节,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肖家巷张宅是典型的产权混杂的古城建筑组群。张宅后人祝老先生介绍,老宅建于太平天国年间,花园部分在上世纪50年代被改建为两层楼,堂屋建了隔墙分了户,性质都是公房,几十年来就是“七十二家房客”状态。自己和表弟从祖上继承数间,性质则是私房,他骄傲地指了指自家房顶,雕梁画栋,十分富贵。
“古建老宅从保护到利用,政府不能‘包打天下’,要打通活化的政策梗阻,理顺产权。产证在手,后期利用才能合法合规,真正实现建筑遗产的尽其用、善其用。”殷铭直言,因为历史原因,古建老宅的土地权属、房屋性质、管理关系错综复杂,种种机制和政策壁垒都是障碍。“怎么搬”“怎么保”“怎么修”“怎么用”是四道难题。
苏州向复杂产权这一“拦路虎”开战,对房屋权属关系的处理、土地政策、税费等进行探索,寻求制度突破之道。姑苏区政府部门联合市区两级国资主体,梳理全区具备活化利用条件的古建老宅292处,建筑面积约26.2万平方米,将产权归集至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姑苏名城发展集团、姑苏名城建设集团3家国资主体。
在政府支持下,殷铭团队参照新建项目流程,从立项、规划、土地、建设施工等各个方面,经历多部门办理相关审批,实现了文物审批许可、土地许可、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证照齐全,地权、房权、运营管理权“三权归一”,厘清了产权关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古建遗产”变“古城重要资产”,为陈列大地的历史遗产实现“保值增值”“资产流通”打通了路。以前,最长流程要经历10多个部门60多个审批环节,现在压缩到了30多个环节,拿到产证一般需要8个月左右。殷铭感慨,“我们走通了路,把障碍扫清了,就算我退休了,别人接棒来做也没有问题。但若产权不厘清,一任只讲一任事,新官难理旧账,后续推进还是很难。”
产证在手,才能上线平台。悬桥巷的多处古建老宅产证办理都在分步推进中,葛敏华说:“钱伯煊故居,我们12月可拿到产权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就可以顺利签约。”
古建牵手“伙伴”,前世“活”出今生
走进位于姑苏区锦帆路38号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故居,大门口地上刻着“章园 始建于1932年”的大字。拾级而上,二楼的章太炎主题展览将“章园”前世今生娓娓道来。苏州之于章太炎,既是庇护之所,也是终老之地。章太炎1933年在苏州成立“章氏国学讲习会”,次年,从苏州一官员手中购下此屋,取名“章园”;1936年,章太炎在此去世。后来,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将章园前院两幢楼房无偿捐献给国家,转为机关办公使用。一墙之隔的后院,现今还住着章太炎的孙子。
章太炎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修缮后,仍保持历史格局和风貌。“伙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以市场标准年租金入驻,将这里打造成由书店、自习室、陈列室、咖啡馆等构成的复合文化空间。
“章园”以“制言”为名的咖啡馆,吸引着年轻人来打卡。品牌名是什么意思?古吴轩书店主理人蒋凯泽自豪回答:因为章太炎曾在此地主编杂志《制言》……当年章太炎开办“国学讲习会”的屋子,现今利用为自习室、讲堂,墙上醒目挂着“国学大讲堂”字样,古朴的书桌整齐排开,有人正在安静读书。置身其中,让人对“饭可不食,书仍要讲”的章太炎,瞬间有了具象认识。
悬桥巷17号是江南水乡小型民居,建筑面积约460平方米,还未完成修缮,苏州市恒孚首饰集团有限公司已提前相中。公司董事长钱莹说,恒孚银楼创建于1806年,是获得“中华老字号”的百年企业,“一走进老宅,精致雕花映入眼帘,背后的岁月故事令人着迷,与我们坚守传统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一拍即合!”钱莹说,他们将与“伙伴计划”携手,让“老字号”搬进“老字号”,展示非遗技艺的丰富内涵。
顾家花园4号是顾颉刚故居的一部分,即将完成修缮,已被苏州依利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博和其合伙人预订。小院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方方正正,有三间正房,两个厢房,还有开阔的天井。“每一栋古建老宅都有独特的历史基因,我的合伙人与顾颉刚后人是同学,我们希望把这处文保建筑租下来,展示我们收集的顾颉刚手稿,保护好、传承好老宅的文化,这也将是我们公司文化非常独特的一部分。”李亚博说。
“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是古城保护工作的核心。以前没有官方途径让社会全面认识,现在我们将国资公司拥有的古建老宅在平台推介,介绍其‘前世’,考虑其‘今生’,主动‘找对象’,对接业态功能、发展理念与历史文脉相契合的‘伙伴’,让古建老宅融入当代、活在当下。”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副处长赵临风说。
多家牵手“伙伴计划”的国企表示,“伙伴计划”拓展了古建老宅利用渠道,由原来单一的政府行为变得多元,丰富了“伙伴”门类、入驻业态,带来了新气象。据统计,苏州近两年27座已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累计产生经济贡献4.17亿元。
眼下,“伙伴计划”正在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对接,拟在其平台上推介项目信息。今年,苏州计划上线25个“伙伴计划”、牵手15个“伙伴对象”,共绘新时代“姑苏繁华图”,为古建老宅植入新功能、新业态,探寻更多发展可能性。
记者 白雪 王晓映 刘春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