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中医药大省,去年全省中医药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1.2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总额61.6亿元、同比增长4.9%。中药产业链是我省重点打造的50条产业链之一。“加快建设中医强省”,写入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
近日出台的《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让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江苏建设重要支撑。连日来,记者走访省内中医药企业、相关高校、主管部门,探访各地如何完善链条,走出中医药大省“强身”“进阶”之路。
完善供应链,坚持“药材好,药才好”
中药格外讲究药材,中医药产业发展从“链”上发力,首先要从源头上完善药材供应体系。眼下,整个中医药行业面临原材料涨价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相关药企的供应链安全。
“300多个常用药材,200个在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中药发展的利好政策,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中药材行业发展的信心,一批“游资”随之进入这个市场,药材价格出现极不正常的“暴涨”态势。比如当归去年10月14日价格为50元/公斤,今年已涨至150元/公斤。
业内人士认为,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会导致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应对之策往往是缩减产能,依靠原有存货保障医疗机构需求。如何应对经营风险,考验药企的供应链韧性。
“我们在全国19个省区建立了69个中药材种植基地,把优质种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去年,扬子江药业集团再次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旗下江苏龙凤阁道地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建华告诉记者,集团极其重视药材的维护和选用,像大家熟悉的蓝芩口服液所用栀子,就源自福建省福鼎市贯岭镇茗洋村3000亩“三无一全”标准化种植基地。
一味好药材,一头连着优质种源,一头牵着种植加工方式。殷建华说,“三无一全”是中药材道地品牌品种的建设标准,指无硫黄加工、无黄曲霉素、无公害及全过程可追溯,涵盖基地选址、种子种苗、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产地初加工、仓储、运输等关键环节。
“只需扫描药材包装上的‘溯源码’,便可了解该产品所属种植基地的年均温度、降雨量、播种情况。”殷建华介绍,扬子江药业集团2018年上线中药材生产全过程溯源系统,结合条码、二维码、物联网等技术,对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运输等进行全过程记录和追踪。在甘肃张掖,扬子江药业集团还对合作共建的4000亩板蓝根种植基地开展实时监测和药材条形码管理。
不仅要“开源”,还要“提质”。银杏叶是一味中药原材料,邳州是全国银杏叶主产区之一。扬州大学银杏团队多年来扎根于此,研究怎样提高银杏叶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我们团队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叶用银杏采叶圃,通过筛选银杏种质资源、采用截干幼化、高密度栽培等田间技术措施,促进植株复幼与有效成分积累,显著提高银杏叶亩产量。”该团队教授王莉表示,通过与企业合作在湖北、辽宁、陕西、贵州等地推广实施该技术,确保道地药材更好发挥作用。
“确保供应链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性,降低采购成本,是企业根本需求。”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投入数千万元自建、共建重点品种药材生产基地,比如在东海县自建近万亩金银花、青蒿等种植基地,以保障药材供应;同时建立优质供应商名录,和全国百余个中药材供应商强化联系,去年相关中药材累计采购近2000个批次、品种逾800个。
优化创新链,既抓质改也推“智改”
中药产品药材来源复杂多样,过去生产制造装备相对落后,药材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简单粗放,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批次间差异大,影响疗效。
2021年,《江苏省“十四五”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明确将中药产业作为“十四五”发展重点之一,鼓励引导企业持续创新攻关,加强中药新药研发和经典名方挖掘,培育名方大药,推进中成药上市品种二次开发,推动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做好“匠心”传承,也要创新发展。康缘药业4款1类创新药今年相继获批临床,近年来拿下4款中药新药,拥有51个中药独家品种。“我们首创以功效成分群为核心的制药全过程质控体系,突破中药质量提升‘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实现药品质量从两端静态向全程、动态、整体控制的转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康缘药业相关技术负责人透露。
生产工艺的改造提升同样关键。传统中药材提取过程中,加水量、提取温度、煎煮时间、中间体控制等都依靠工人的经验,容易造成药品质量不稳定。而走进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年处理5万吨中药材的提取车间,几乎见不到工人的身影,记者只在车间4楼200平方米的中控室看到几名工作人员。
“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立足国际先进水平,将中药生产制造水平提升到新高度,打造中药产业链长板,借助设备技术优势改变传统中药生产工艺,围绕质量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提高持续增值空间。”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保华感慨,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以中药材物流自动转运及自动投料为例,由于中药提取是多味药生产,药材投料品种多,在生产过程中数据信息交互量非常大,车间为此进行了一年多的人机磨合和流程优化。
“智改数转”不仅节省人力、提高产品一致性,更带来产能的提升。目前,龙凤堂已打造2个江苏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公司中药材仓储能力达到11500吨,预计今年中药材处理量超3万吨。今年7月初,扬子江药业集团荣登2022-2023年度中国医药制造业百强榜首。
“从现阶段看,我省中药企业在‘智改数转’方面整体上还有上升空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国俊看来,当前我省中药产业智能制造应用多集中在生产后端的罐装、分装、外包等环节,在前端、中间环节参与度还较低、也不够深入,尤其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进行中药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环节的应用还不够成熟。
如何破题?为提高装备自主配套能力,我省加大了国产中药制药装备首台(套)推广应用力度。“省工信厅联合省财政厅、银保监局,为首台套装备推广应用给予所购保险费用80%的财政补贴。”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负责人举例说,南通恒力医药设备有限公司“小丸自动灌装联动生产线”等被认定为首台套重大装备,获得补贴后加速落地进而填补了行业空白。
截至目前,我省中药产业领域累计创建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内12家中医药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天江药业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能力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济川药业“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扬子江药业“蓝芩口服液”等品种市场年销售额均超10亿元,其他如热毒宁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桂枝茯苓胶囊、黄葵胶囊、胃苏颗粒、柴胡颗粒、银杏叶片等中药大品种以及六神丸、王氏保赤丸、季德胜蛇药片等特色产品也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
培强人才链,“抢风口”同时“补缺口”
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医药人才提供基础性支撑。《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药制造,急需既懂中药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交叉人才。”严国俊说,越来越多的医学、药学院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本科专业,目的就在于将中医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创新,以适应中医药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既抢占技术风口也填补人才缺口,“既要全面了解中医药发展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又要将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应用到中药生产具体环节并对其质量控制起到关键作用,掌握这两方面技能,是今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和方向。”
“传统中药学学习模式与现代医学特别是西药学割裂,这成为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孔令义说,一方面,要让学生领略中医药的博大精深,真正激发兴趣;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医药学与现代药学的优势,体现中西融合。为此,该校升级“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内容,开设了68门跨学科选修课。
医药产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江苏中医药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创新生态良好,自古以来流派众多,有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等,为江苏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必须做好传承接续工作。”今年5月20日在南京举行的扬子江工商峰会上,江苏康缘药业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呼吁。
“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优秀中医药人才,是中药产业发展急需的。”肖伟说,康缘药业以高薪引才,每年拿出研发投入的3%—5%用于人才培养,并组建了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博硕士占比70%以上的500余人队伍,涵盖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毒理、临床医学、自动化控制、中药质量控制、信息与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专业领域。
眼下,校企引培共育模式正进一步深化。扬子江药业集团人力资源体系负责人李伟军说,集团推进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去年8月起联合国内30多所知名院校,探索“师资共享、课程共建、人才共育”合作模式,学生从大二起每学期在固定时间段到扬子江学堂上课,同时实行“双师带教”,培养和储备技能人才。
记者 杨昉 叶真 付奇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