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月飞
9月1日下午4时,雨花台烈士陵园知名烈士墓区,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飞临墓区中央的抗战时期中共苏皖区党委副书记邓振询烈士墓上空,环绕墓地不断变换角度拍照。无人机盘旋拍摄后,5位大学生环绕墓地,用手机从各个角度拍摄细节。仅一座占地约两平方米的墓地,采集照片就有上百张。
和普通游客拍摄不同,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正在为三维建模采集素材。“傍晚或阴天光线柔和时做采集最好,太强烈的阳光会导致曝光过度,有的角度采集不到细节。”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专业大二学生曾子鑫说。夜幕降临时,曾子鑫和同班同学们坐公交、乘地铁,花了近两个小时回到南京工业大学浦口校区。赶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前,他们完成又一处南京抗战纪念地的记录工作。
晚上,曾子鑫马不停蹄运行3D建模软件,导入和处理搜集到的素材。不停添加控制点、处理特征点,调整视角,缩小重建区域,观察是否有残缺……几个小时后,邓振询烈士墓1∶1三维模型基本完成,可以任意拉近推远、自由高低俯仰,周边细节一如实景,背面碑文清晰可阅。
这是这个给自己起名为“红色青春探寻小队”的志愿者小团队,完成的第6处南京抗战纪念地三维模型。团队牵头人部宇涛告诉记者,在选择今年暑期社会实践课题时,大家萌生了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探寻红色纪念地结合起来的想法。“我们虽然在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但对南京有多少红色纪念地、都是什么样子并不十分了解,就想用我们掌握的技术把这些纪念地留存下来,这样能更好地向大家宣传,也方便大家纪念。”踏勘了浦口区石村抗日英雄纪念碑等多个抗战纪念地的胡庆洋说,“最初以为就几十个,但梳理出来有几页纸、100多处,其中相当一部分和抗战有关。”
三维模型演示效果颇为不错。记者了解到,简单的模型需要百余张照片,复杂的往往要数百张才能较为精确地复现。第一次用摄像制图法进行三维重建,志愿者们“交了不少学费”。“图片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有时也不能一次性采集完成。”曾子鑫说,比如皖南事变三烈士墓,中间墓地采集很顺利,两侧墓地被茂密植被挡住了细节,三维模型就有缺陷,有的要再去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采集。有的纪念地单靠手机无法采集到全貌,像在邓振询烈士牺牲地建设的仲铭亭,就需要通过无人机协助采集其顶部信息。有的高大纪念碑所在区域禁飞无人机,志愿者们目前还没能想到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办法……
志愿者们坦言,相比一个又一个技术困难,其实寻访踏勘更难。胡庆洋说,南京许多抗战纪念地在远郊甚至野外,有的只有文献记载但地图没有标注,有的地图标注偏离实际地点,有的烈士墓迁葬后已不在原地……
他们已完成的6处三维模型中,有皖南事变三烈士墓这样广为人知的纪念地,也有邓振询、吴焜这样不太为人熟知的烈士的纪念地。“大家去过很多广为人知的红色景点,我们希望用三维重建的方式带大家游览更多不为人们熟知的红色纪念地。”志愿者孙雨旸说。
“这次寻访重建让我们接触到更为具体、生动可感的历史。”部宇涛表示,他们花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总指挥吴焜烈士墓。寻访费了周折,也让他们记住了这位抗日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吴老虎”,以及他率部突袭苏州浒墅关火车站击毙数十名日伪军、截断宁沪铁路、夜袭上海虹桥机场火烧4架敌机等传奇故事。
“这种形式的复现还基本没有人做过,这是年轻人传承红色基因很有意义的一种方式。”指导老师、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周正龙表示,“这样方便大家更快捷地看到抗战纪念地全貌。未来如能结合电子地图街景标注出精确点位,就更方便网上纪念和现场寻访了。”学院为志愿者们提供无人机等设备,支持他们将这项工作持续进行下去。开学后,还将有更多同学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努力将南京的红色纪念地逐一采集、三维重建。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