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晓琳 谢诗涵
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近日揭晓,60个获奖项目及个人受到表彰奖励,该奖项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推开这扇展现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窗户,未来的图景是什么样?人们充满期待。
聚焦科技前沿,
填补技术空白
“本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亮点在于,首次设置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和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并且更注重前瞻性、多学科交叉型的研究项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余有成介绍,奖项聚焦国内人工智能最热门、最前沿的原创性技术,体现深层次人工智能为相关产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由东南大学主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与、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完成的“复杂环境下无人系统智能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成功研制复杂环境下无人系统机动组网与控制平台,具有探测范围广、机动灵活、快速组网等特点,在南海海域完成大范围、立体化、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涡旋跨平台无人系统协同探测任务,填补了国际空白。
“由于南海上没有基站,卫星通信成本较高,精度也难以掌握。”陆军工程大学教授、课题负责人张婷婷告诉记者,以前南海涡旋探测主要依靠传感器网络进行静态探测,但实际上涡旋随机移动,因此需要用于探测的无人设备既可以自主追踪,同时也能智能决策与控制。团队在无任何通信设施的复杂环境下,创新提出大范围、高机动组网协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复杂多变海域100公里范围无人机、无人艇、波浪滑翔机三种无人系统跨平台机动组网与信息采集。
优质信用对于企业来说,就像是打开对外合作之门的钥匙。江苏企业企查查科技有限公司凭借“企查查一站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该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目标企业进行全方位、多维度透视,为企业信用度“精准画像”,将包括税务风险、产品质量问题、劳动争议等信用场景下的失信企业名单一网打尽。用户可以更便捷地查询企业破产重整、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被执行人等28个负面信用类型,以及税务评级、环保信用等6种信用评价。
“目前企查查已涵盖全球近5亿家企业数据,汇集国内市场的80个产业链、8000个行业、6000个市场数据,成为企业合作的专业研判信息渠道。”企查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京介绍,技术团队在大数据挖掘、语义分析、数据建模等方面不断进行攻关,保障技术自主可控性。在AI技术识别基础上,公司通过自行研发的数据采编及标注业务平台,对数据进行人工校正和补充,每日人工处理数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立足生产生活,
人工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工智能科技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连,其中不乏打造智慧城市、赋能智能生活的创新技术。”余有成介绍,摘得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特等奖的清华大学教授陶建华团队项目“音频人物特征生成与鉴别关键技术”,为有效精准检测强干扰环境下的模仿音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在安全、网信、公安、通信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为近百万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约9亿元,协助破获电信诈骗案600余件。
用机器情感识别捕获人类情感状态,是人机交互及实现人工智能不可或缺的技术。东南大学博士宋腾飞的研究论文《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情感识别研究》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奖。在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及诊断过程中,儿童表情、脑电等情感信号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情感识别自动分析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与诊断中的行为变化,能更好帮助医生准确获取与儿童孤独症相关的量化指标,提高筛查的准确性与效率。
在汽车安全驾驶检测中,情感与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息息相关。通过车载情感识别技术设备,监测驾驶员当前的情感状态,对其情绪不稳定情况作出必要提示,可有效预防交通事故发生。
多方携手,
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企业,走在市场感知的最前端。余有成介绍,科技进步奖中设置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奖,针对企业在自主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等方面的突破予以奖励。
未来,企业信用大数据平台将会诞生更多的应用场景,通过其覆盖的工商、经营、财税等信息,为各经营主体提供定制化、多场景的企业信用服务。杨京举例道,企业信用大数据应用于金融场景,可帮助银行更精准判断中小企业放贷问题,有效辨别经营主体企业冒领、骗补等行为。同时,通过数据库之间的共享交流,促进金融数据、市场交易信息等共享,简化信息数据流转过程,打通“数据孤岛”。
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越来越离不开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共生合作、联合创新。“复杂环境下无人系统智能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研发历时4年之久,目前除应用于南海海域探测领域,其开发的5类智能体机动组网探测系统,实现海面、地下、电磁等通信受限复杂环境下探测的无人化和远程化,同时,项目核心技术还应用到城市隧道结构安全巡检、油气管道安全巡检、光纤线路无人机巡检、智慧农业等领域。近两年项目及其应用新增销售额14.301亿元,新增利润3.612亿元,节省经费1.263亿元,保障了多个国家工程应用的安全检测。
“通过挖掘一批跨领域、多行业多学科交叉应用场景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赋能科技创新,支持技术成果向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和产业化落地方向迈进。”余有成介绍,获奖项目将被优先推荐进入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目录。
高校侧重基础研究,企业深挖用户需求,双方需要打通技术和产业转化的“壁垒”。河海大学教授、物联网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小峰认为,当前革命性的人工智能变化主要集中在视听说领域,而类触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突破这一领域的差距将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