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党政代表团密集互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春风中加速“奔跑”。作为互访高频话题,“科技创新”热度持续攀高。
5月,2023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高层论坛在常州举行,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落户南通,在扬州举行的长三角航空产业发展大会迎来百余家企业院所“逐梦航空”……推动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江苏各地动作频频。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的关键节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有着怎样的大布局?江苏又将展现怎样的大作为?
“原创+引领”,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矩阵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长三角是责无旁贷的主力军。去年8月发布的《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的首要行动就是合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
今年以来,三省一市科技部门持续支持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长三角区域加强合作,协同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矩阵。
在今年长三角党政代表团的互访中,紫金山实验室是热门“打卡点”。紫金山实验室去年开通的全球首个广域确定性网络,为长三角一批科研单位持续提供网络技术和应用创新试验服务。其年初发布的“国内首款内生安全200G DPU芯片”等3项重大科技成果,再一次展现出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劲创新实力。目前,紫金山实验室正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参与组建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成为战略科技力量矩阵的中坚力量。
“在广域确定性网络基础上,我们又在长三角设立全国首个基于软件定义的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以满足工业企业对网络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可管控的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告诉记者,5月底,实验室进行基于确定性网络的工业设备自动检测,目前已经在长三角地区的国有大型企业试验应用,提升了企业工业控制水平。
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长三角区域的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今年3月,我省扬子江药业、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复旦大学等共建的克服递药屏障高端制剂全国重点实验室、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5月,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无锡)粳稻产业技术中心成立,该中心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无锡哈勃生物种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浙江大学作物研究所的科研力量。他们,也将成为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矩阵的生力军。
有了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引领,还需要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目前,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三省一市也在积极争创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我们将加快推进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告诉记者,江苏产研院今年已在长三角范围内新建专业研究所5家,新引进项目经理团队24个,与行业龙头企业新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0家,这有利于将三省一市在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各自优势转变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的整体优势,支撑长三角这片沃土高质量发展。
“科创+产业”,
圈定重点领域联合攻关
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国家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更多全球科技竞争新赛道上实现并驾齐驱、奋勇争先,成为当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新考题。
今年4月,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共同制定出台《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明确以“科创+产业”为引领,面向国家和长三角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布局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办法》圈定了重点支持方向,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聚焦2—3年可取得突破,且需要跨区域协同解决的创新需求,分批布局、协同攻关。
这些重点领域,正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要害”所在。《实施办法》将其列为联合攻关的重点,正是为了集聚长三角的优势科技资源,尽快攻克其中的“卡脖子”问题,推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长三角采用“重兵合围”战术。但要使联合攻关发挥出“1+1+1+1>4”的效果,运行机制是关键。《实施办法》在任务联合发布、资金共同投入、项目统一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打破藩篱、加强协同。在制度上确保联合攻关的资金来源,明确“主要由中央关于引导、支持地方科技创新发展有关的资金进行安排,三省一市应共同加大投入,扩大长三角联合攻关的资金规模,鼓励长三角地市县级共同投入”。
目前,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联合面向行业骨干企业征集2023年度需要跨区域协同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共征集到企业重大创新需求79项。其中,我省组织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凝练报送重大需求31项,占比近40%。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在《实施办法》的鼓励下,各地也在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围绕重点产业培育,自主布局联合攻关。
5月25日,在扬州举行的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暨长三角航空产业发展大会上,29个科技创新和长三角航空产业合作项目现场签约。长三角航空产业创新联盟成立揭牌,首批64家联盟成员将“抱团”创新,在项目合作、技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扬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扬州重点培育航空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49家,涵盖生产制造、研发设计、飞行服务等领域。“希望借助长三角航空产业创新联盟,为扬州引荐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帮助扬州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融通创新链条,加快打造航空产业的创新高地、发展宝地。”
苏州高新区也使出“大手笔”,今年3月一次性揭牌建设光子上海创新中心、高端医疗器械上海创新中心、集成电路上海创新中心,通过整合苏州与上海两地创新平台与优质产业资源,打造“政产学研金”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水平。
“开放+共享”,
让创新要素实现自由流动
长三角区域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如何发挥好双重优势,加速科技创新一体化进程?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关键。目前,三省一市正以开放共享为发力点,密集对接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推动科技创新如江海潮涌般迸发更大活力。
对于很多中小科创企业来说,用好一张“券”,创新创业就多了一份保障。这张券就是“科技创新券”。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正在实现通用通兑。
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佳禾食品工业公司,去年年底在上海落地了创新分中心。刚刚领到通用通兑创新券,该公司总经理邢志强吃下一颗定心丸:“通用通兑打破地域限制,让我们可以更安心地谋创新,‘进军’长三角。”苏州金莘保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宇峰则认为,创新券通用通兑搭建了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的“高速通道”。
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是指利用长三角试点区域财政科技资金,支持试点区域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长三角区域内服务机构购买专业服务的一种政策工具。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资源开放等服务。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已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相城区、浙江省嘉善县、安徽省马鞍山市等区市开展,加速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的步伐。未来,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云平台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创新要素联通还将不断深入,持续面向长三角区域开展创新券服务机构入库,为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促进技术需求与解决方案的精准对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人,如何促进人才要素在各省市之间顺畅有序流动?《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大科技创新相关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比如,推进外国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互认,共同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共同搭建长三角科技领域干部人才交流大平台,推动三省一市科技专家库共享共用等。
5月26日,长三角海外人才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正式启动,江苏省苏州市、常州市,浙江省宁波市、嘉兴市、温州市,安徽省合肥市、滁州市、马鞍山市,上海市黄浦区等8市1区将共同成立创新联合体,让各路人才各尽所能,促进区域内新兴科技产业的合作发展。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开启长三角区域更高层面、更深层次的创新战略合作。美好蓝图已经绘就,三省一市正谋定快动、乘势而上、全面发力,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大步迈进。
记者 蔡姝雯 张宣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