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晚,话剧《新华方面军》在紫金大剧院上演。记者 刘莉 摄
□ 记者 陈洁
“更有力度、更有厚度、更有温度了!”5月11日晚,走出紫金大剧院的南京观众于敏在朋友圈留下了“二刷”《新华方面军》的感受。
5月10日、11日,根据新华日报报史改编的大型原创话剧《新华方面军》在南京连演两场。这也是该剧继去年首演后的“崭新再出发”。经过一年多精心打磨,话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删繁就简、完善细节,力求让“报人”的精神光辉更加精准地立于舞台之上。
毛主席曾经说,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传媒IP,不仅仅属于江苏,更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这些“厚重”奠定了话剧《新华方面军》独一无二的气质。
在烽火硝烟中、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地带办报究竟有多难?又有多重要?编剧罗周将1938年到1947年间的3231张《新华日报》涉及的重大新闻事件和幕后出版故事,巧妙地“化”成舞台上的一桩桩故事和一个个细节——
每当敌人空袭造成停电,报社人员只能用人力摇动印刷机印制报纸;在“新升隆”号遇袭事件中,16位报人不幸遇难。国民党当局千方百计阻挠《新华日报》出版,但无论是300多名匪徒化装成百姓制造“抢米事件”时,还是“皖南事变”的“千古奇冤”发生后,新华报人都攻坚克难将事实和真相公之于众。
除了周恩来、潘梓年等报史上的重要人物,该剧还虚构了4个有部分原型的青年报人形象,包括记者、编辑、校对、地下党员等,通过他们在烽火硝烟中倾尽全力地奔走、呼喊、报道,展现新华报人执着求索的群体形象和新闻风骨。
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戏剧的故事性和诗意开掘——观众们普遍认为,剧中新华日报这一时代风浪中的灯塔屡经扑打依旧巍然屹立,真正“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史”的建构这样一个题旨表达已经完成。这不是行业剧、报告剧式的完成,而是通过深入描绘时代风云变幻中报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挖掘出他们行动背后更深层的东西,从而赋予这部作品以报人的温度和报纸的灵魂。
巨型印刷机滚筒上下不停翻滚,一张张泛黄的《新华日报》就这样不断被“印”了出来……极富创意的舞台设计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美中心主任桑琦告诉记者,在新华日报报史馆采风后,他就找到了这部剧“形象的种子”,“无论是印刷的实际功能,还是手摇这个动作本身的力量感,都和新华日报的精神内核相契合”。
还有观众说,这恐怕是“字”最多的一部话剧。老报纸的排版、印刷和标题文字都被导演组制成道具,巧妙地运用于舞美场景;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中充满力量感的文字,以竖排形式出现在冰屏之上。此外,承担时空切换功能的“门板”也是报纸印刷铅板的模样。
《新华方面军》的文化质感和文献气质,正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导演奖获得者李伯男所追求的。“以一张报纸为题材,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将新华日报搬上舞台,不仅是一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为新时代文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新闻人、文化人的人生抉择、精神高度,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李伯男说。
这是江苏大地上中国故事的一次别样书写,也是国内第一个媒体自己出品、讲述媒体自身故事的话剧作品。记者和报纸通常是别人的故事及人生的记录者,而这一次舞台上,他们自己成了主角。“这不是钢笔,而是武器,是党给我们的武器”“本报深愿与读者诸君及全国同胞共举坚持抗战之旗帜,在战争的洪流中,树立起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的根基”……这些台词从报人口中蹦出,在舞台构筑起一代报人的心灵史、奋斗史、情感史,激荡人心。诗意的笔触、巧妙的构思、丰满的形象,让观众以报史学党史,重温党的初心使命。
演出结束后,专家进行了研讨。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新华方面军》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省演艺集团话剧院院长解涛告诉记者,结束这两场演出之后,《新华方面军》将开启省内巡演,让更多年轻观众通过报人这一独特的视角,了解党的光荣历史,感悟共产党人的伟大信念,铭记艰苦卓绝的斗争,汲取积极奋进的力量。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