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赋予徐州哪些独特精神和气质?
——访大运河研究专家赵凯
千百年来,大运河在航运、灌溉、给水、防洪、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沿河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大运河不仅哺育了沿河城市,也赋予了这些城市独特的精神和气质。大运河赋予徐州哪些独特的精神和气质?记者日前专访了大运河研究专家赵凯。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其中,徐州市约有181公里河道,为大运河流经城市之中河道最长的地级市,且处于汴、泗、黄、运四河交错处。大运河给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迹、名人轶事。”赵凯举例说,春秋晚期,泗水吕梁洪,急流似箭,猛浪若奔。孔子带着弟子特地来观看洪水,据说那句流传千古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是孔子在徐州有感而发。
赵凯告诉记者,徐州的大运河水道遗产包括古泗水水道、黄河故道、京杭运河、老不老河,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包括黄河故堤、微山湖湖西大堤、护城石堤、韩坝闸、大屯闸、蔺家坝、周庄闸等近30处,这些遗产至今仍然“活态”存在。
“大运河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历史感。面对大运河,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先民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情景。”赵凯说,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是徐州大运河精神的首要特点。历代徐州大运河建设者们在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留下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水道遗产和水利工程遗产,充分体现了徐州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今天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以及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无不体现着这种奋斗进取的精神。
谈到徐州的大运河,离不开黄河。1194年,黄河于武阳决口改道,侵汴夺泗流经徐州入淮河。元代贾鲁治河以后,黄河独经徐州,大运河徐州段完全是“借黄行运”,徐州遂成漕运重地,促进了历史上徐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1855年,黄河从河南决口,从此不再流经徐州。自1194年至1855年,黄河之水在徐州城下流过661年,而1604年泇河开通之前400余年一直是“借黄行运”——黄河河道即是运河河道。那段时间里,“治黄”与“治运”统称治河,皆由漕运总督总揽,而明代漕督如潘季驯等常驻徐州。
“治河是集引水、蓄水、分水、排水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工程,集中呈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而且许多做法沿用至今。”赵凯表示,他走遍了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所有历史遗迹,感受到治河的艰难,“治河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和大自然的斗争史,其中既有可歌可泣的人物,又有荡气回肠的故事。”
基于此,赵凯认为,有情有义的使命担当精神是徐州大运河精神的又一项重要特质。“在大运河漫长的发展史中,一项项治水工程和一个个如潘季驯这样的鲜活人物,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实践、传承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运河治水的历史因人文活动而凝炼了有情有义的使命担当精神,这也是大运河精神的鲜明特征。今天,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既是一种使命,也体现我们的担当。”
河水清,天下平。赵凯认为,两千多年来,大运河徐州段的水系在变、河道在变、水情在变、治水理念在变、治水方略在变,但徐州大运河精神未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徐州大运河精神的形成、发展,曾为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提供精神元素。站在新起点,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之下,徐州大运河精神价值凸显。弘扬徐州大运河精神,展示大运河徐州段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 范海杰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