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私人化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作为专业的文史工作者,臧秀娟的日常生活就是阅读与写作,这句诗因此成了其微信的个性签名。最近,她刚读了余世存的《先知中国——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伟大智者》和其他一些历史学专业书。她觉得,好的书就如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作为为数不多愿意实名接受记者采访的读书人,她喜欢纸质书的油墨味,也很愿意向朋友推荐自己读到的好书:“在书里,我们可以问学论道,砥砺思想,共同寻找精神的家园。”
在记者进行的阅读主题随机采访中,很多人愿意说自己读到的好书,也愿意剖析自己的观点、参加我市丰富的阅读活动。但大多数人选择匿名表达,原因是“阅读其实很私人化”。
每年阅读各种书近百册的“李浔阳”说:“阅读算是一种业余爱好,跟有人喜欢钓鱼类似,都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因为太过个性化,我一般不主动推荐和影响别人。”
有用亦有趣
退休前曾多次为常州发展建言献策的“龙成人”,是书友圈里众所周知的深度阅读“大佬”。他把书看作是自己大脑的“外接硬盘”,又因偏好纸质书,30多个书架上满满当当地摆放着40多年来积累的“精神财富”。
“龙成人”说:“读书要立足于书,也要跳出书,应该按组和类去读,这样可以增加读书、思考的空间与浓度;还要‘在行走中阅读’,既看到城市的风貌和实景,同时看到城市的历史背景、看懂城市的精神气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井蛙》一书的褚婷,最近正在修改自己的第二本长篇小说《重影》,她把自己与书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依赖”。“书可以没有我,但我不能没有书。”她笑着说,阅读的习惯让她所有的一切都丰盈了起来。
对其他受访者而言,有时读书并不一定要有用,也可以很有趣。影视迷“琼华”和朋友就是看完了电视剧再去追读《繁花》原著的,还带着书去上海“打卡”。被朋友们称为“猫奴”的“蝴蝶兰”,刚刚读完《如果名画都是猫》。她说:“当一只猫成为达·芬奇《蒙娜丽莎》的主角,或者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扮演角色,又或者变身成《窈窕淑女》中的奥黛丽·赫本,你是不是会哈哈大笑?”
载体多样化
除了纸质书,常州人的阅读载体也在不断泛化。
数年前在常州与朋友联合主推英雄读书会的大学老师陶冶,目前在澳门求学。她大致查看了一下自己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年阅读量,发现已“各占一半”。
家有二宝的黄女士,每天晚上总是先给小儿子播放APP里的“凯叔讲故事”“历史学家爸爸讲历史故事”等,再陪伴大女儿进行思辨性名著阅读,“我帮着筛选了网上的视频类公开课,可以了解专业人士的多重解读,这样不枯燥”。
退休后,市民江天舒的空闲时间增加了,最近在读乔叶的《宝水》,感受当下生动的“山乡巨变”。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纸质书的偏爱,“但久看伤目,须靠电子书互补。”江天舒说,这些年他成系列地听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很多时候是边开车边听书,特别惬意,堵车亦坦然。不过,他也说:“听与看,有着本质区别。对于精彩的章节、没听明白的段落,我会在手机上翻出原文或回家通过纸质书重新阅读。”本报记者 何嫄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