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昨天,有媒体报道,武汉市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劲农教授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回家自我隔离,口服药物一周后,目 前已逐渐恢复。
作为直面疫情的一线医生,也是一个被确诊的患者,张劲农教授表示,发热低于38℃,可自行退热,无呼吸困难,不需要吸氧,就可以视为轻症。对于轻症患者来说, 他建议居家隔离口服药物就可以控制病情。不建议轻症患者住院,医院重症患者居多,会导致交叉感染,对康复不利。此外,医院的隔离患者不允许探视,家属会人心 惶惶。
轻症患者是否居家隔离口服药物就可以控制病情?居家隔离治疗有哪些注意事项?是否会加剧病毒扩散?
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主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省诊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家组成员盛吉芳教 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黄建荣教授。
轻症患者通过居家隔离虽有治愈可能
但不建议浙江普通患者这么做
盛吉芳教授说,因为没有看到张劲农教授的诊断及相关检查资料,很难去评判病情。但有一个前提,患者本身是专业的医务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情况非常了解,也能识别早期的症状,知道如何去正确应对,避免传染给他人,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开具处方药物。但普通人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无法早期识别症状,即使确诊了,也无法自行处理,而是需要专业医务人员给予治疗。
“对于普通的市民,还是需要强调,如果是从武汉回来,或是最近和武汉的人有接触的,又有身体乏力、咳嗽、发烧等症状,那么一定要引起注意,主动到医院去做检查。千万不要自行判断,拖延不去就医。这样不仅会导致疾病进展加重,还可能让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增加感染风险。”盛吉芳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黄建荣教授表示,新冠肺炎属于病毒性疾病,如果感染后仅表现为咳嗽、低烧等较轻的症状,在感染者本身免疫能力较好的基础上,通过居家隔离,口服药物,多喝水、多休息,确实有治愈的可能。但是,症状的轻重程度不是患者自己说了算的,病情进展的情况也可能瞬息万变,对于这样一种传染性疾病,还是应该在医院进行治疗。
为什么不建议居家隔离?
可能会传染给家人
如果是居家隔离,患者必须独居一室,使用独立卫生间,关上房门,14 天内不能外出。为什么要持续14天?黄建荣教授解释,本身患者的症状比较轻,可能一周左右症状就基本消失了。可是,肺部的病变往往消散较慢,一般来说14天左右病毒才不再具有传染性。隔离期间,三餐只能由家人摆放到房门口,患者戴上口罩开门自取。然而,就算是做到这种程度,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不传染给家人。“一方面,留在医院对患者自身安全有更好的保障;另一方面,医院隔离能够最大程度上切断二次感染的可能,避免患者所能接触到的健康人群受到感染。”黄建荣教授说。
发热、咳嗽并非新冠肺炎的首发症状
腹泻、头痛、心慌胸闷、结膜炎都有可能是
1月24日,人民日报消息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研究组发布《高度重视非呼吸系统的首发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2019-nCOV)患者的识别与防护》,提醒医护人员及公众,高度警惕以非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传染源。
此前一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在诊治新型肺炎过程中,迄今已发现多个“不典型”病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教授介绍了一个“非典型”病例:45岁男性因腹泻3天到消化科门诊就诊,医生反复询问病史,确认其有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接触史,但无明显发热及相关呼吸系统症状。接诊医生考虑正处于疫情发展期且有明确接触史,与患者充分沟通后行胸部CT。结果提示:双肺多发片状磨玻璃样影,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显示阳性,最终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 I 科主任陈国忠教授介绍,在上述临床病例中,患者就诊时并无发烧、咳嗽等呼吸系统典型症状,仅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轻度纳差、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头痛;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心慌、胸闷等;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膜炎;仅有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
由于无发热和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很容易自己忽视。潜伏期内的患者同样存在传染性,在疾病发作前后传染性将会增强,因此,这类“非典型”患者也是非常重要的隐性传染源,需强化自我隔离。
武汉回来的,请自行在家隔离14天
不要参加聚餐,不要会见亲朋好友
如果要出门,请一定戴好医用口罩
盛吉芳教授介绍,目前她所遇到的病例当中,还没有“不典型”病例,几乎所有的确诊病例都是以呼吸道症状为表现,肺部有阴影。对于“不典型”病例,盛吉芳教授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是10—14天,不同的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病程发展、临床症状表现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可能这个人感染后马上就出现症状了,而另一个人感染后,潜伏期内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普通市民很难去甄别。
“希望从武汉回来的,或者疫源地有接触的,应该做好自行隔离,隔离期间不要和他人接触,不要把病毒播散给家人、同事、朋友,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原来已经出来的,还没有到14天的人群,应该自行隔离,或者有症状的应及时去医院筛查,进行有效的治疗。”
盛吉芳主任建议,广大市民在春节期间也要加强防护意识,没必要的聚餐还是尽量不要去,不要到人多的、密集的场所去。家里定时通风、换气。如果要到人员密集的场所,比如医院、商场等,最好还是要戴上防护口罩。
黄建荣教授也呼吁,来自武汉或从武汉回来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在家自行隔离 14 天;若出现发热、咳嗽、头痛、乏力、腹泻等任何症状,都应立即戴好口罩,前往医院发热门诊筛查,不要自行吃药,更不要隐瞒武汉接触史。
和武汉回来的人同住一个小区
如何自我保护?
昨天,有不少读者在微信留言问:我和曾去过武汉的人居住在同一个小区、同一个单元,虽然他现在还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听说病毒即使在潜伏期也有感染性,我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盛吉芳教授说,因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有10—14天的潜伏期,如果和武汉回来的人有过密切接触史,即使对方没有症状,自己也没有症状,也应该在家自行隔离。如果隔离期间一切正常,那么等到隔离期结束,就可以消除隔离自由行动。
“新型冠状病毒处于潜伏期时,有部分人即使没有症状出现,也具有传染性。”黄建荣教授说,因此,当得知身边有人最近曾到过武汉,或从武汉回来,应该少出门,尽量避免接触,不得不出门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回家第一件事要先洗手。
“如果和有武汉接触史的人接触,那么也建议自行在家隔离。隔离期间一旦出现身体乏力、咳嗽、发热等症状,马上去医院检查,不要自行乱吃药,更不要隐瞒接触史。此外,也要留心‘不典型’的症状,因为已经有这样的症状患者出现了。”
最后再次提醒,春节期间少出门,勤洗手,保持居室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或参加集体活动;碰上必须出门的情况记得戴上口罩自我保护,为防止二次污染,用过的口罩朝内对折,松紧带捆绑后再丢弃。
1月31日,湖北省红十字会发布关于“N95口罩36000个”接收和使用情况的更正说明,其中提及2020年1月26日,一家爱心企业向湖北省红十字会捐赠3.6万个KN95口罩。经向卫生健康部门了解,该型号产品不能用于新冠肺炎治疗定点医院一线医护人员防护,但可用于普通防护。本着人道救急的客观需求和当时的物资现状,捐赠给武汉仁爱医院1.8万个KN95口罩。
不少爱心人士和民众对于不同类型的口罩并不了解,此前1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发布了《关于协和医院接受爱心捐赠的相关问题回复》中提及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和KN95口罩的区别。
文中提及,目前协和医院急缺:护目镜、N95口罩、外科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帽、防护服、手术衣、防冲击眼罩、防护面罩、各种消毒液。
部分物资需符合或高于以下标准:1、医用防护口罩:符合中国GB 19083-2010;2、N95口罩:美国NIOSH认证,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95%;3、欧洲N95口罩:欧洲FFP2标准;4、KN95口罩:符合中国GB 2626强制性标准,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95%。
医护人员在以下情况下必须使用医用防护口罩:1、近距离接触感染病人;2、进行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插管等;3、产生体液喷溅可能的操作等。
其他情况可佩戴N95口罩或KN95口罩,佩戴口罩的关键在于和面部的密合,不能使用带呼吸器的防护口罩。至于外科口罩,则是符合yy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
至于口罩具体的使用,1月31日,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的通知》提到,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防护效果优于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人员使用,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佩戴。
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的具体场景包括,在人员密集的公共交通场所和乘坐交通工具时;进入居家隔离人员居住空间时,其间不要触碰和调整口罩;开展疑似和确诊病例调查时;对于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尸体处理人员。
另外,对于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武警、交警、安保人员、媒体记者、快递人员等行业人员,因日常接触人员较多,存在感染风险,其所在单位应为其配置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