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9月20日晚,由无锡市惠山区锡剧艺术传承中心、无锡市锡剧院共同打造的新创锡剧《太湖春早》,在常州现代传媒中心金色大厅精彩上演,将观众们带回了那段万象更新激情澎湃的岁月。
《太湖春早》以全国改革开放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转业基层干部叶立新推动“一包三改”政策,带领无锡县堰桥乡企业扭亏为盈的故事。
而这部戏取材于改革开放初期发生在无锡的一段真实历史。虽然这段历史距今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是如今读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
1982年,无锡县堰桥公社(现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学习小岗村,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热情高涨,当年就迎来大丰收。但堰桥公社的社队企业却普遍经营不善,同年11月,堰桥公社借鉴农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把“一包三改”引入社队企业。所谓“一包三改”是指在乡镇企业中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
连续亏损三年的堰桥服装厂被选为第一个试点。新厂长上任后推行“定额计件制”,从“原本干多干少一个样”转变为“多劳多得”,职工们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仅仅一个月,服装厂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在这之后,“一包三改”犹如星星之火在堰桥迅速蔓延。全县第一个私人购买拖拉机的社员、第一个私人组建的建筑队、第一个私人承包农场等在堰桥纷纷涌现……这股风又吹遍了整个苏南地区,从而孕育出响彻神州大地的“苏南模式”。
198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题为《堰桥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见效》的消息和评论员文章《把“包”字引向乡镇企业》, 将“一包三改”推向高潮,此后,全国各地也纷纷向堰桥“取经”,从此堰桥“一包三改”经验名扬全国。可以说,“一包三改”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湖春早》主演之一、无锡惠山区锡剧艺术传承中心国家一级演员钱伟今年已经63岁了,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对编排这部戏深有感触。他说,自己身边就有“一包三改”的参与者,它真实体现了无锡人的改革精神、创新意识,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即使放到现在也不过时。所以作为一名锡剧演员,能出演这样一部戏感觉责任重大,也感到很自豪。
无锡市锡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蔡瑜谈到这部戏时说,“一包三改” 是无锡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骄傲,将其搬上锡剧舞台并广泛传播很有意义,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观看锡剧《太湖春早》能够让他们了解到这段特殊的历史。同时,《太湖春早》也是传统艺术与现代题材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既保留了锡剧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时代元素,使锡剧能够与时俱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为锡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贺晓亮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