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苍茫草原,“博士乘组”太空归来。
10月31日8时11分,伴随着空中划出的一道斜线和落地溅起的尘土,神舟十六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太空出差5个月后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回到地球。
舱落机临。细心的人会发现,神舟十六号返回舱刚着陆不久,不远处几架盘旋的直升机便已停稳,搜救空中分队队员箭步奔向返回舱,同一时间,得到精准位置通报的各路地面分队队员,也全速奔向返回舱落点。
“为快速精准发现返回舱,我们配备了多型测控以及陆上、海上和空中系列搜救装备,编织空地协同的搜索‘着陆网’,照亮飞船平安回家之旅。”中国电科技术团队负责人宋磊说。
从西北到西南,一个个仰天伫立的雷达沿飞船回家路依次排列,接力完成对返回区首点截获、黑障区连续跟踪等任务,为航天员归途架起无形电波“保护伞”。
飞船返回舱着陆后,有一双“千里眼”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它并实施救援。这双“千里眼”就是定向仪,该设备利用虚拟极化合成侧向技术,可以准确跟踪到飞船发出的信号。
“不同于其他搜索手段,定向仪不受外界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无论白天黑夜还是风霜雨雪,无论戈壁大漠还是远海大洋,它都能够稳定工作。”团队成员李有生说。
他告诉记者,在神舟十六号返回舱冲出“黑障”打开主降落伞的第一瞬间,定向仪肩上的信标天线“触角”,第一时间捕捉到返回舱位置信息,装载于多种搜救平台上的定向仪接收到信号后,引导搜索飞机和车辆迅速抵达返回舱的落点,为搜救力量“舱落机临”提供有力支撑。
李有生表示,这一技术采用无线电“呼叫—应答”的工作模式,可以装载在运输机、直升机、搜索车辆、救助船舶等搜索平台上,即时接收返回舱发出的“呼叫”信号,锁定返回舱的准确位置,堪称“千里眼”。
装载于直升机上的卫星通信终端,捕捉回传返回舱着陆的“第一画面”,就像是一台直播设备,实时播发返回舱的实际情况。
专家表示,该终端以飞行状态中的直升机为平台进行工作,解决了旋翼旋转对信号遮挡等技术难题,保证着陆现场的音视频信号流畅和远距离传输,“在着陆场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不间断传输高清图像和多路语音,全程直播航天员回家之路”。
10月31日拂晓时分,满天繁星。
寂静的戈壁滩深处,在某测控站,中国电科14所测量雷达团队正在做执行任务前最后的准备:设备开机、状态检查、系统标校……这些了然于心的预演步骤,就是为“黑障区”提供“智慧眼”,这是一份容不得半点偏差的工作。
检测困难、探测精度差、跟踪不稳定、无法精准获取返回舱的位置和速度……一个个难局、一次次突破、一次次演练,一遍遍地“检讨式总结”“复盘式讲评”,不断捶打着团队的专业技术极限,磨砺着他们临战应战“大心脏”。
方寸屏幕之间,他们凝望着飞船划过的一条条完美轨迹,“将任务做到极致”,那是他们对每一次任务最深情的守护。
“发现243信号!”口令的传出,让一直守候的中国电科22所载人航天搜救回收技术团队成员松了一口气。
“这说明定向仪指示准确捕获到了信标,返回舱成功冲破‘黑障’,正在按照正常程序返回。”宋磊说,此时搜索力量就可以在定向仪的指引下迅速向落点靠拢。
“我们要尽可能地发现风险、释放风险,一定保证第一时间捕捉到返回舱的信号信息。”宋磊说。
方位辗转间,他们紧盯着返回舱回家的轨迹。
“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为神舟十六号铺就安全‘回家路’。”这是全体队员为航天员生命安全许下的誓言。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