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健康养生 > 正文

秋季咽干鼻燥反复发作 试试这些方法

文章来源:南京晨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9-08 08:52:00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爱江南,爱生活!欢迎访问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秋天气候干燥,很多人鼻腔、咽喉干燥不适,重者伴灼热疼痛、口干唇燥、干咳等。也有的人常年鼻、咽燥热,秋天加重。最近,记者在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了解到,立秋后,鼻炎和咽炎病患显著增加,主要是气候干燥,加上大家平时生活习惯,导致旧疾复发。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喉咙干痛整天清嗓子,口服中药滋阴利咽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陈女士是一名教师,在学校她负责好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平时线上线下,往往一节课下来嗓子就会变得嘶哑难受,入秋以来咽干症状更加明显,尽管平时喝水多,但每天上完课后咽喉干痛仍然加重,还伴有咽喉异物感,整天“吭吭、嗯嗯”的清嗓子,太难受了,这样反反复复有一两年了。前段时间,陈老师到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挂号就诊,检查发现陈老师的咽后壁黏膜干燥光亮,小血管纹网布,表面无津液湿润,这是典型的“慢性咽炎”表现。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针对患者的症状,开具了由桑叶、玉竹、芦根、天花粉、甘草等组成的中药口服治疗,以润肺生津、滋阴利咽为主,14剂中药服完后,患者便感觉咽喉干燥症状减轻。复诊后以院内制剂清咽袋泡剂泡服,参梅含片随身携带含服,继续巩固疗效。”该院耳鼻喉科主任马华安介绍,咽干、咽燥是慢性咽炎的典型症状,常常还伴有咽部灼热感、咽痒、咽喉异物感,慢性咽炎病程长,症状容易反复发作,中医辨证认为,咽炎除了与肺有关,还与脾、肾有关,脾虚难化精微,则津液无处而来。现代人嗜食肥甘厚味、饮酒等不良习惯极易耗伤脾气,而出现脾虚症状。肾虚火旺,燥液灼津,肾水不足,难以制火。肾阴虚体质易出现咽干、灼热感、五心烦热、失眠等症。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鼻腔结痂出血,特色“小药膏”轻松缓解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办公室职员王先生的工作环境几乎全年空调,空气环境特别干燥,尤其是每年到了秋冬时节,暖气开放后,鼻腔干燥尤为明显,鼻腔干性痂皮分泌多,鼻腔内黏膜干燥,鼻内烘热感,有时候甚至会鼻出血。最近,王先生鼻子干燥出血频繁,经常用手能从鼻子里抠出一大块带有血丝的干性痂皮,于是赶到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挂号就诊。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经过电子鼻咽镜检查排除了鼻腔其他问题,患者王先生的症状是典型的‘干燥性鼻炎’,一般常与气候干燥、寒冷以及温差大有关,也与工作及生活环境污染、维生素缺乏等有关。”马华安根据患者症状辨证施治,为其开具了省中特色的院内制剂复方薄荷脑滴鼻液、黄芩油膏局部涂抹用药。仅仅一周时间,王先生的鼻腔干燥便明显缓解了,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将这些特色的小药膏推荐给了办公室同事们,效果确实不错。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保护好咽喉、鼻,有些坏习惯要改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马华安表示,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外感燥邪而发病,多从口鼻而入燥邪伤津、伤肺,肺气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而致鼻病或咽喉病,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咽喉黏膜和鼻腔黏膜直接与空气连通接触,容易出现局部干燥,影响日常生活。平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预防咽炎、鼻炎的发生。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1、严禁烟酒、辛辣食品。“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辛辣食品容易生火化热,耗伤津液。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2、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尤其入秋时节,多食生津润燥之品,如新鲜水果蔬菜,比如梨、杏、百合等。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3、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拔鼻毛、手指频繁挖鼻抠鼻、剧烈清嗓咳嗽等。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4、咽干燥者应戒多言,避免高声讲话。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5、改善工作、生活环境,避免接触灰尘多、气候干燥的环境,适当使用空气加湿器等。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通讯员 马俊 麻云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1IO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爱江南,爱生活!欢迎访问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