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描写苏州的诗词不计其数,一万个诗人笔下就有一万个姑苏城。但概括起来也有共同点:众人笔下的苏州,无不是船多、桥多、水多。一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让多少人心向往之?《这里是苏州》,今天带您走进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
今年69岁的龚桃珍从小就住在相门边上,房子紧挨着护城河。小时候,最让她期待的是水面上时不时摇过的卖瓜小船。龚桃珍回忆,小时候船上来买西瓜,就是摇了船来买西瓜,那么可以自己跳到船上去,自己挑,挑了西瓜完后一个个往家搬,再要夏天,有水红菱,也是在河上面买,莲蓬、水红菱,那都是夏天。
旧时陆上交通不便,苏州城内水系却四通八达,乘船几乎可以到达任何一个地方。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其弟介绍,苏州古称阖闾大城,相传是战国时期由伍子胥亲自设计建造,这样的格局,一直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
有水的地方,自然就有桥。苏州人讲究精巧,造桥也不例外。长如宝带桥者有53孔桥洞,形似玉带;高如吴门桥者上下11米,从北宋年间屹立至今。在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其弟看来,最具匠心的是网师园里的引静桥,长2.4米,宽1米,三步而逾。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曹炜是地道的苏州人,家门口的那座小石桥,对他来说有着更温暖的意义:夏天傍晚的桥头,一把鹅毛扇、一曲蒋调的《杜十娘》,一群相互说笑的老邻居,那样的生活至今仍让他心驰神往。曹炜说,小时候吃了晚饭以后就坐在屋前,听那个收音机,听那个评弹,像杜十娘,经典的杜十娘,那种曲调一弹起,就会让他记起小时候的场景。
姚云林今年65岁,年轻时是阳澄湖上的渔民,如今,老姚是平江路景区的一名游船船工。从业十多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载过多少人,过去打渔时唱的船歌,成了他向游客们展示苏州风土人情的最佳方式。
在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曹炜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小桥流水的地域环境,塑造了苏州追求精致的文化性格。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其弟认为,苏州文化还有着另外一面。
世人皆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殊不知恰恰是因为“古宫闲地少”,才有了“水港小桥多”。没有丰富的资源,却凭着智慧与勤劳,因地制宜,经营出了今天的苏州城。在陈其弟看来,这份坚韧也许更加可贵。(911新闻广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