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节这几天,走亲访友、追剧打牌,档期排得比上班还满!”春节假期刚结束,微信朋友圈就被“幸福的烦恼”刷屏。记者从杭城各大医院了解到,假期来医院看航空性中耳炎、腹痛腹泻、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不少,病因多与节日期间饮食不规律、过度疲劳、久坐不动等有关。如何快速调适身体状态,远离“节后综合征”?不妨听听专家的建议。
一坐飞机耳闷耳痛、长时间驾车心慌气短 假期返程途中记得“避雷”“刚起飞就觉得耳朵闷闷的,等到飞机落地,闷堵感更强了,还很痛……”春节假期,32岁的宋女士与家人到北京游玩,途中感觉耳朵、喉咙不舒服,但她没有当回事,没想到回杭休息一天后,耳朵的闷痛感仍没有缓解,只得入院求医。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陈志凌检查发现,宋女士的鼓膜处有一个水泡,考虑到她有感冒症状,并且症状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加重,故诊断为航空性中耳炎。“假期不少市民选择飞机出行,加上呼吸道疾病高发,航空性中耳炎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陈志凌建议,健康人群在飞机上升、下降过程中,可通过打哈欠、咀嚼口香糖、吞咽口水等缓解不适,也可通过捏鼻鼓气来调节耳朵鼓室内外的气压。“感冒患者或咽鼓管功能异常者最好佩戴飞行减压耳塞,缓解飞机升降时产生的压力,鼻炎和鼻窦炎患者可遵医嘱向鼻内滴用少量血管收缩剂。一旦出现航空性中耳炎症状,应尽早就诊。”“高速拥堵,我一口气开了12个小时,谁知下车走了几步就心慌气短、直冒虚汗。”正月初七,马先生从老家自驾返杭,刚下高速,身体就“拉响警报”。经市西溪医院急诊科医生检查,确诊他得了急性肺栓塞。重症监护室主任张思泉分析,马先生的病是他久坐开车,导致腿部血流不畅形成血凝块,下车活动后血块脱落流入肺部血管所致。这种病又被称为“长途客车肺栓塞”,发病急、进展快,救治不及时可危及性命。正值假期返程高峰,张思泉科普,建议每隔一两小时就起身活动,坐飞机或长途车途中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坐在座位上进行踝泵运动:脚尖上勾朝向头部方向至最大限度,保持10秒;脚尖下压至最大限度保持10秒;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背做360度绕环。“做10至20次,有利于促进腿部肌肉收缩,避免因血流瘀滞产生血栓,还可通过按摩双腿或穿上弹力袜预防。”张思泉提醒,坐车或开车时多喝水,少喝咖啡或碳酸饮料等,以免加重血液黏稠度。“一旦久坐、久卧后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心慌、头晕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聚餐频频导致腹痛腹泻 少吃油腻 避免冷热食物交替春节是团聚的时刻,但大快朵颐时消化道疾病也来势汹汹。今年春节期间,到市一医院看腹泻的患者较往年有所增加。消化内科主任杨建锋分析,主要与过量摄入油腻食物、交替食用冷热食品、过量饮酒、感染细菌或病毒等有关。发生急性胃肠炎时,不少患者常自行服用止泻药,杨建锋提醒切不可盲目:“虽说止泻药能减轻腹泻症状,但如果是中毒性或感染性腹泻,服用减弱肠道蠕动类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肠道内毒素或细菌无法排出体外,加重中毒症状。”如何避免发生腹泻?杨建锋建议做好以下五点: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量摄入油腻和高热量食物,避免冷热食物交替食用;确保食材来源可靠,肉类和海鲜应彻底煮熟,蔬菜水果食用前要彻底清洗;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风险;生食和熟食应分开处理,使用不同的刀具和砧板;食材应合理保存,避免长时间放置于室温下,剩菜剩饭需冷藏并加热至全热后食用。
假期结束情绪低落、紧张烦躁 不妨试试这些方法春节假期刚结束,张先生因情绪低落、紧张烦躁、疲惫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患者因假期作息不规律,饮食和睡眠习惯被打乱,导致身体和情绪在节后难以快速调整。”接诊的精神卫生科蔡利强副主任医师表示。蔡利强介绍,这几天接诊了不少“节后综合征”患者,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引发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进而出现抑郁、易怒、精神紧张等心理问题;作息紊乱导致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免疫力下降等症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无法快速进入工作或学习状态;胃肠功能紊乱,以及出现头疼、颈痛、腰背痛、关节痛等各种躯体疼痛不适。蔡利强建议,缓解“节后综合征”可尝试这些方法:恢复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多吃含膳食纤维的水果、杂粮和蔬菜;适量运动并积极进行心理调适,通过与亲朋好友交流、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如果症状严重,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