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眼下正值节后返程高峰,火车、飞机、长途大巴上人群密集,无形中增加了流感病毒的传播风险。得了流感怎么办?为什么强调48小时内用药?怎样预防流感重症与并发症?记者昨日采访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学部王怀冲主任药师。“流感大多为自限性,少数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型或危重型,甚至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及生命。”王怀冲表示,临床上通常将流感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四种分型。需注意的是,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病例: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年龄≥65岁的老年人;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者等;肥胖者;妊娠及围产期妇女。今年1月20日,由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强调,在流感流行季,有流感重型/危重型高危因素的流感样病例,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获益最大。除了治疗,还建议对有重型/危重型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不迟于暴露后48小时用药。王怀冲科普,流感治疗强调在48小时内用药,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快速复制,通常在症状出现后的1—3天达到峰值,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通过抑制病毒神经氨酸酶,阻止新生成的病毒颗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48小时内用药可最大限度阻断病毒扩散,减少病毒载量;在症状初期用药,可快速降低病毒排放量和传播风险,对公共卫生防控至关重要;48小时内用药可显著缩短病程1—2天,降低肺炎等并发症风险30%—50%。对于重症或高危人群(如免疫抑制者),即使超过48小时,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帮助抑制病毒并减轻炎症反应。“目前,我国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血凝素抑制剂(如阿比多尔),核糖核酸聚合酶抑制剂(如玛巴洛沙韦、法维拉韦)等。”王怀冲补充道,“接种流感疫苗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降低感染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