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逐步改造拆迁,城里很多老街老巷一个一个地消失了,我曾经生活过很多年的果子巷也不例外。
当年,解放路沿街西侧从大市口至四牌楼的一段,由北向南主要有演军巷、弥陀寺巷、果子巷、八叉巷等四条巷子,这些小巷大多直通斜桥街,只有果子巷是个例外,并不直通斜桥街,而是在巷子中段又有两条南北向的支巷和弥陀寺巷相通,再通往斜桥街。巷子中段还有条南北向的、叫月朗巷的支巷通往八叉巷。
果子巷口就紧邻如今镇江文物商店南侧,巷子2米来宽,是四条巷子中最窄的。巷口路边,有一个鞋匠铺子,主人姓徐,个子不高,整天乐呵呵的,人称“小皮匠”。巷子是弹石路面,记得巷子最大的门牌号也就是解放路口朝北的34号(后来改为50号)。有一个门牌号码就有一扇大门,门槛一般高于路面一两个台阶。一个大门里往往住着好多家人家。有的大门里有好几“进”房子,门内院子和房子交替出现,有的甚至可以从果子巷的大门进去,再从弥陀寺巷的大门出来。
巷子里大都是青砖平房,但在巷子中段北侧,有两排东西走向的红砖平房,人称“红房子”。“文革”期间,好些年轻人就在那里的空地上练“石锁”“石担子”,强壮身体。
一进巷子口的北侧,还有条走不通的长约20来米的小巷,尽头有一口水井,在自来水还没普及的年代,这井是附近人家洗衣做饭的唯一水源。井水冬暖夏凉,冬天用它洗衣洗菜一点也不冷;夏天,常有街坊在吊篮里放上西瓜浸在井水里冷却后再提上来,吃“冰西瓜”。
小巷里人家不是很多,但100多户也是有的。也住过一些“小巷名人”:
比如一位仇姓大爷,曾经是老镇江一位很有名的理发师,他的孩子在上世纪70年代初也曾是省内少年乒乓顶尖好手;和他家相隔不远处,住着一位姚姓青年扬剧演员,后来成了在镇江乃至江浙沪戏迷中很有影响力的扬剧表演艺术家;前些年有当年的老街坊发现,如今我市一位余姓知名男声歌唱家孩提时的老家就在小巷深处;在1970年代,街坊们常常在星期六的傍晚,能看见一位精干的、穿着褪色的中山装、双腿裤管卷到膝盖的徐姓中年汉子走进小巷,那是一位在市郊做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巷在城市建设改造中拆迁消失了,原地盖起了一栋栋居民楼。小巷的大多数街坊也回迁住上了楼房,到现在也有20多年了。
如今再从当年巷口位置经过,留给人们记忆的应该是还在文物商店楼下巷口的“鞋匠铺子”了,只是主人是当年皮匠铺老板的两个儿子了。
城市是有历史的,每条老街老巷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这些历史、故事、传说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切身感受到的文化,它们丰富着我们的城市文化体系。一条条承载着祖祖辈辈脚印的老街老巷如一个城市的根系,带着历史的印迹,见证着我们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正是这些点滴的历史痕迹,在我们的生活中展示出古城厚重的文化积淀。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