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素有“华北水塔”之称,是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三晋大地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加大治水兴水力度,着力破解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生态恶化等顽疾,着力描绘水润山西的新画卷。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虽然境内拥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但大都向外发散,再加上采煤破坏、地下水超采等原因,山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一度仅为同期全国人均值的17%,属于水资源短缺程度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且时空分布不均衡。
山西经济社会要发展,必须补齐水短板。为此,山西推进以拦蓄水工程建设为核心、开发地表水为重点的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基本建成后又以纵贯南北的黄河北干流、汾河两条天然河道为主线,建设“两纵十横”大水网,力求通过河流连通工程建设,把丰水地区的水配置到缺水的地方。
山西坚持“两山七河一流域”系统推进,大力推进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山增绿,每年营造林400万亩以上,黄河流经市县林草覆盖率接近60%。全面开展汾河、桑干河等“七河”以及晋阳湖、漳泽湖等“五湖”生态修复,全力开展19个岩溶大泉保护与修复,持续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努力扭转水生态恶化趋势。
十余载奋进,山西用水格局变了模样。“十三五”期间全省水源供水优化配置能力达到86亿立方米;汾河与沁河连通、黄河流域与滹沱河流域“牵手”……连通六河、纵贯南北的供水网络初具雏形。受益于此,全省用水结构更趋合理,地下水在总供水量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69.6%下降到2020年的38%,浅层地下水位和晋祠泉等岩溶大泉水位止降回升。
经过多年努力,山西基本实现“水瓶颈”到“水支撑”的转变,为新时期治水兴水打下基础。
相关数据显示,经过系统治理,山西水土流失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的10.84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5.89万平方公里,入黄水质全面退出劣V类,全省主要河流生态基流基本保障,实现了水生态的整体持续好转。
兴水脚步不停歇。年终岁末,山西发布《“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把山川相缪、山水连绵的“两山七河一流域”作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流域和区域,进一步做好山西水文章。
记者:原勋
报道员:尤之昂
编辑:林涵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