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丈夫去世后,89岁的梁娟(应受访者要求,为化名)独居已有十数年。梁娟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定居省外,女儿虽生活在同一城市,但车程距离较远,平时走动不算频繁。
为了让母亲不那么孤独,子女们想了不少办法,其中就包括充分利用AI,比如类似小音箱的AI助手,还有智能手机里的各类AI应用。
可是对家人来说,智能帮手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最终,梁娟的儿子决定,还是将母亲接到身边照顾。
近日,记者走进这家人的生活,跟他们聊聊AI养老的那些事。
老人 装上第二天就出问题
“请播放越剧。”
“好的,为您播放《约定》。”
“请播放《五女拜寿》。”
“好的,为您播放《乌梅子酱》。”
网上有不少类似的乌龙段子,这也真实发生在梁娟与AI的相处中。
大概五六年前,孙子在网上给梁娟买了一台时兴的AI助手,只要喊出助手名字,并给出语音指令,就能实现相应需求。
“买来我也不会用,过了挺久,孩子们放假回家,才拆开来用。”梁娟回忆。
当时,梁娟用的手机还是老人机,而AI助手要在智能手机上安装APP进行设定。于是,梁娟的儿子拿出自己手机,按照说明书下载、安装。但是,步骤都按要求走完了,AI助手却始终没反应。后来,在网上各种搜索,又是咨询客服,折腾大半天,才终于“唤醒”AI助手。
梁娟心里担忧,如果孩子们都不在身边,AI助手出了问题,自己肯定是修不好的。但她也知道,孩子们是一片孝心,所以表面上,还是开开心心地学习怎么使用。
实际上,梁娟的担忧在装上AI助手的第二天就显现出来了,“怎么叫都没反应,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情,也不能经常麻烦他们。后来想想,觉得自己也挺傻,怎么跟一个机器较上劲了?”
几天后,女儿到家里来看她,梁娟提了一嘴AI助手叫不应的情况。女儿试了试,发现能正常使用。梁娟回想,是不是自己叫错AI助手的名字了。为了避免过几天又忘了,她拿出本子,把AI助手的名字写了下来。
刚开始,抱着好奇的心态,梁娟会问AI助手一些问题,试试它“灵不灵”。
“我可能普通话说得不好,它总是听不懂我的问题,问了好几遍,最后也是答非所问。”梁娟无奈地摇摇头。
最终,梁娟试出了AI助手最适合她的功能——天气预报。晚上睡前和早上出门散步前,她都会问一问接下来的天气情况,好准备合适的穿着和判断是否需要携带雨具。
后来,儿子给梁娟买了一台智能手机,不仅能查天气预报,还有更多智能功能。但梁娟用了一年多后,要求儿子给她换回老人机。
“我用不上那么多功能,也记不住。每次孙子放假回来,都要教我一遍怎么用微信发语音。”梁娟坦言,她甚至把每次的“教学内容”记在本子里,可到了要用的时候,还是磕磕绊绊。
子女 AI可能让问题更复杂
梁娟的儿子始终有这样一个想法,要让母亲积极接触、学习新事物。“我听过一个说法,当一个人不再愿意了解、学习新鲜事物,那就是真的‘老’了。”
所以,市面上有什么时兴的东西,他认为母亲能用得上的,都会买来试一试,比如扫地机器人、洗碗机、AI助手等等。
但他发现,母亲收到这些礼物,似乎并不高兴。因为每次他在电话里询问使用情况,母亲总是敷衍地附和两句,或者快速转移话题。而当他节假日回家探亲时,发现不少东西几乎没有使用痕迹。
起初,他正面询问,母亲会有些生气地责怪他浪费钱。母亲对他说,家里地方不大,扫扫地、洗个碗的事,她还做得了,没老到那个程度。这样的谈话,常常是不欢而散。
后来,他换了方法,通过聊一些新闻事件,旁敲侧击了解母亲的真实想法。他发现,AI的介入可能让母亲感觉生活变得复杂、不可控了。
“工作的时候,母亲是厂里技术能手,样样争先。而现在,如果连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具都操作不了,肯定会有挫败感。”梁娟的儿子分析,再进一步说,不会用就需要求助别人,而子女又不在身边,这会让母亲更加感到孤独和无助。“AI无法替代亲情的陪伴。”思虑再三,他最终决定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
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儿子发现母亲的记性确实很差。在网上看到认知症的一些自测标准后,他决定带母亲去医院看看。检查结果显示,梁娟有轻度认知障碍。此时回想起来,母亲使用智能设备时记不住操作的情况,可能是患病前兆。他庆幸,自己作出了正确的决定。如果不在母亲身边,很有可能会忽视种种迹象,甚至将病情误解为母亲对新鲜事物的“反抗”。
“未来AI一定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面对我母亲这样的情况,我认为现阶段的技术还帮不上太大的忙。”梁娟的儿子说。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