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龙窑址、重现烧窑实景、观赏主题演艺、体验传统非遗……今年,位于宜兴丁蜀镇三洞桥村的前墅龙窑格外火热。春节期间,龙年开窑大典在央视多频道持续直播,最近举办的春季柴烧活动更是吸引了30多位海外媒体记者前来采风。
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前墅龙窑是中国陶文化传承的“活标本”。传统与现代结合,人文与经济相融,前墅龙窑在新时代更是迸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中外陶艺家倾情参与的交流平台,在文化品牌打造上有声有色。
赓续文脉,600年薪火不息
一排黑色瓦檐随着高坡蜿蜒而上,瓦檐下垒起的黄土坡即是窑身,依山而踞形似卧龙而得名龙窑。前墅龙窑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窑烧制技艺也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假期,记者前往采访时,只见前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学生群体居多。“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陶器烧制过程,是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祥丰泰第四代传承人华盛,去年6月发起成立了古法窑烧团队,接过前墅龙窑600年薪火相传的接力棒。出生于1989年的他,外公吴树林曾是宜兴远近闻名的“看火师傅”,曾为顾景舟等大师烧制陶器。
今年70岁的吴小羊,16岁时跟随父亲在古龙窑上学习传统烧造技艺,后成为装窑、烧窑技术的“大师傅”。随着电窑的兴起,“担心柴烧窑技艺就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中断,现在看到龙窑越来越兴盛很是欣慰。”作为团队成员,他手把手把传统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吴小羊介绍,龙窑烧制全凭烧窑工人的熟练技巧,以目光观测火焰温度与坯体的变化情况等。柴火烧制的陶器成品往往无法控制,陶艺家们对烧制的每一窑里的作品都会有期待,甚至会有偶然天成、巧夺天工的结果出现。
千年陶都“十里窑烟”的盛景微缩在此,龙窑见证了文脉传统的赓续。 “紫砂陶不断创新发展,但始终不离根、不丢魂。”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说。
创新发展,国际交流“新名片”
为多角度展示古龙窑品牌文化,当地政府建起了占地300多平方米的龙窑展示馆,系统展示古陶演进史。围绕“陶式生活”主题定位,加大前墅龙窑保护修缮力度,周边环境整洁优美、艺术氛围浓厚,为龙窑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以前墅龙窑为载体,宜兴国际柴烧艺术节从2019年起已举办了三届,成为海内外艺术家柴烧文化、柴烧专业技法、柴烧艺术创新的国际化专业交流平台。经常性邀请来自日韩等国家以及广西钦州、云南建水、重庆荣昌等陶瓷产区的陶艺家,在此进行集体创作和艺术交流,把宜兴古窑文化柴烧作为一个“历史标本”,向国内国际展示、传播,成为宜兴对外开放的“新名片”。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去年,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得前墅龙窑的独家IP授权,据该公司总经理王吉介绍,围绕打造“600年龙窑IP”,目前已开发20余款龙窑烧造陶瓷文创产品,IP价值超2000万元。此外,对前墅龙窑周边进行开发运营,以龙窑活化复兴带动周边居民发展创新,通过紫砂直播、新兴业态引进、陶艺工作室等形式,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带动龙窑周边系列品牌销售金额超1500万元。
文旅上新,产业发展“强磁场”
陶不仅是器物,更是文化。土坡、木梁、砖瓦……千年时光在龙窑凝结,绵延着陶艺非物质文化的璀璨。目前,前墅龙窑每年计划烧窑6次以上,与春节、端午、中秋和陶文化艺术节等节日、节庆活动相呼应,实现非遗文化与民俗文化、东坡文化的融合碰撞,让宜兴陶文化时尚“出圈”。
人文与经济相互激荡、彼此生发。实现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近年来,丁蜀镇持续打造“陶式生活 自在丁蜀”文旅品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的“龙窑过大年”品牌活动,让龙窑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今年的前墅龙窑春节开窑活动现场水泄不通,也吸引了近20位外国游客前来参观,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洞桥村以古龙窑文化圈和莲花荡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带为核心,打造龙窑码头、窑货堆栈等特色景点,整治乡村环境,带动乡村旅游,呈现一派制陶多样化、村庄城镇化的新农村景象,成为宜兴文旅新亮点。
“赓续好陶瓷文化‘兼容并包、善纳百川’的基因特质,突出年轻态时尚感国际范,进一步提升城市活力。”丁蜀镇党委书记钱靖说。依托前墅龙窑等重点文旅景区,丁蜀将把“陶式生活 自在丁蜀”特色品牌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拓展,释放出宜兴陶瓷文化的应有价值,把丁蜀打造成无锡乃至长三角集聚人气、促进消费、提升活力的最强磁场。 (胡志杰、蒋梦蝶)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