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一枚创新的种子在锡萌芽——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沟通起各大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成为聚合资源的“强磁场”。一年来,由市产研院引育的新苗已在无锡的科创沃土上茁壮成长: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香港城市大学无锡先进纳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先进涡轮动力技术与装备研究所等都是“创新苗圃”中青翠的新苗。更值得关注的是市产研院探索使用的一系列创新“催化剂”:“虚拟基金”模式、先导技术预研项目、拨投结合专项支持制度……一头连着科研,一头通向市场,市产研院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里持续摸索、不断创新。
先导技术预研,赋能新研机构捕捉科技成果
在市产研院成立一年以来的重点任务清单上,培育骨干新研机构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苗圃”,全市6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在无锡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统筹管理这些新研机构,让它们的运营更有规范、布局更成体系?这是市产研院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新研机构要做企业未来三五年做的事情。”在市产研院院长胡义东看来,新研机构所开展的技术研究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又要从无锡的产业实际需求出发,不宜太过“曲高和寡”。去年,市产研院配合市科技局对全市新研机构开展了首轮评估,形成了一张新研机构运行质量“全景图”。
对于新研机构来说,掌握研发能力是首要难点,而要将研发成果成功孵化,完成“从1到10”的转化,难度同样不小。市产研院创新实施的“先导技术预研项目”开启了一场对新研机构的“赋能行动”。市产研院结合无锡产业发展需求,提前锁定一批技术项目,引进掌握这些技术原创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到新研机构等创新平台,开展技术预研和概念验证,验证成功后则通过拨投结合的方式支持其成立孵化公司。据悉,目前首批先导技术预研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已有18个项目立项,涵盖了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今年希望在先导技术预研项目数量、质量上都有更大提升。”胡义东说。
据统计,首批先导技术预研项目负责人中,拥有海外知名高等院校背景的有13人,有7人来自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信部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研究所等。市产研院聘请了一批领军人才担任市产研院项目经理,阶段性承担重大产业化项目或平台化项目的具体专业化组织实施工作,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曾就职华为负责高阶自动驾驶技术方案设计的陈亦伦就是其中之一。去年4月,市产研院聘请陈亦伦作为首位“项目经理”,代表中国工程院张亚勤院士团队负责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项目组织实施。经过反复论证打磨,陈亦伦手中的项目实施方案从最初的几十页细化到将近200页,未来几年的建设计划都节点清晰、可按图索骥。目前,该创新中心已完成15个实操性强的项目立项工作,其中5个已写成商业计划书,另有10个前沿探索类项目可作为未来的种子项目。
据悉,市产研院将根据评估结果,从现有新研机构中挑选一批“骨干”予以支持,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在强链补链方面统筹完善新研机构布局。未来,市产研院还将探索与地方板块形成联合支持体系,赋能新研机构迈出更大步伐。
活用“虚拟基金”,让产业项目先成熟后落地
如果说先导技术预研为产业创新提供了科技源头供给,市产研院的另一个“创举”——“虚拟基金”,则为产业项目提供了关键资本支撑。去年年底,香港城市大学无锡先进纳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签约落地滨湖区,这一新研机构是市产研院首个以“虚拟基金”模式落地的创新平台。
“香港城市大学纳米技术和新材料在香港均排名第一,很多技术和产品可以进行产业化。无锡工业基础雄厚,很多领域与我们团队研究领域相契合,希望能在未来的合作中把我们的技术转化到工业中来。”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吕坚对创新中心的未来十分看好。他带领团队作为香港高校和无锡创新中心之间的“牵线人”,为创新中心引入可以落地转化的项目,经评估通过后立项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该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江苏省产研院、无锡市产研院及滨湖区约定,将在建设期内按照1:1:2的比例共同设立总额为2亿元的产业化项目“虚拟基金”,以拨投结合的方式支持创新中心引进港城大产业化项目,优先落户滨湖区,并设立项目公司实体化运作。“如此一来,地方上不需要一次性投入大笔资金,甚至不需要先建平台再招项目,可以等成熟项目引进来了再给予资金支持。”胡义东道出“虚拟基金”模式的优势所在。
据悉,香港城市大学可供孵化的先进纳米材料产业化项目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由创新中心运营公司遴选推荐,并由省、市产研院及滨湖区按照“项目经理”模式联合组织立项论证决策。项目的遴选推荐、立项论证、投资决策及服务管理将全流程形成体系。在激励机制设计上同样看得到新思路和新模式:创新中心运营公司与项目公司利益绑定形成一体,通过给予运营公司项目跟投支持,激励运营公司持续引进优质产业化项目,与项目长期共同发展,以保障创新中心持续良好运行。
“虚拟基金”这一无锡首创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模式引起了国内外不少科研单位的兴趣,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机构纷纷抛来“橄榄枝”。其中,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已与市产研院达成战略合作,拟按照“虚拟基金”模式,在锡山区设立中韩(无锡)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引进韩国在半导体材料与核心零部件领域的优质项目落地产业化。
创新资源倍增,对接内外平台集聚全球资源
高密度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举措,为无锡吸引来大量创新资源。其中既有德国弗朗霍夫IPA研究所、日本生态环境省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知名科创平台,也有长三角国创中心、江苏省产研院等国内实力科研机构。近水楼台先得月,市产研院迅速行动,与省产研院联动引进项目落地,去年12月,经省产研院论证后推荐给我市的首个平台项目——先进涡轮动力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在惠山高新区注册成立。
“发展先进涡轮动力技术,可填补我国在车辆和飞行器动力领域现存的一些空白。我们将致力打造集涡轮动力装备研发、工程化、产业化为一体的标杆型新研机构。”先进涡轮动力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所长告诉记者,无锡大力支持“两机”产业,在高温合金材料和零部件制造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但缺少整机和系统研制及工程化能力,涡轮动力所将聚焦APU核心机和混合工质轮机核心机的设计与系统集成、整机测试平台、燃烧平台、零部件协同制造平台等,开展“集成式、一体化”研发,加速APU研制部署,强力带动中小功率移动动力系统研制进程。
目前,涡轮动力所核心人员已全部到岗,完成了APU核心机气动设计、耐温650°C紧凑式换热器制造等一系列技术开发,今年年底前将按计划完成APU核心机设计及平台建设,确保换热器以及高速轴承等关键零部件产品具备小批量加工能力。
由德国国家工程院张建伟院士领衔筹建的智慧农业机器人研究所也有意落地无锡,正在研究具体建设方案。据了解,该研究所团队核心成员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同济大学—英飞凌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等单位,项目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机器人AI控制系统、自主导航行走系统和机器智能视觉系统,打造机器人核心技术平台,已规划农场物流、果蔬监测、病虫害治理机器人等首批产业化项目,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级别。
“无锡的创新平台要破除固有体制机制的路径依赖,在市场端更好为企业服务,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未来才能像德国弗朗霍夫协会那样,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走上长期稳定发展的道路。”在胡义东看来,每年为德国数千家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化服务的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其资金模式、合同式创新服务模式值得我市新研机构深度学习。市产研院也将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处理好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更强的服务能力培植无锡的“创新苗圃”。(记者 朱冬娅)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