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于站上“后亚运、2万亿、超大城市”新起点的杭州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今年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市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的再出发之年。
在这个历史节点下,杭城需要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谋求全方位提升。教育便是其中重要一环。
回顾过去这一年杭州教育的发展,其改革的力度一直与城市能级的提升同频共振,始终围绕“让每个受教育者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聚焦教育发展的紧迫性问题和老百姓关切的民生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一个更加高效、灵活、开放、协调的教育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面向未来,杭州教育系统将以先行的实践自觉,勇攀教育现代化高峰,勇立创新改革潮头,为全面深化“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系列变革性实践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1
关键词 全域优学
学位供给持续发力 保障家门口上好学
“两县创建”迎新突破 力争全域优质均衡
9月开学季,由崇文世纪城教育集团领办的杭州市亚运村实验小学正式“官宣”揭牌,牵动周边多个小区居民的孩子的学区问题终于“靴子落地”。“新学校,建得漂亮,还是老牌学校领办的,教育质量让人放心。”家住亚韵社区的李女士开心地说。
今年又是一个生源大年,杭州市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名人数约13.5万人,处于历史第二高位,但全市义务教育招生工作依然顺利平稳。这也源于杭州连续5年把新建学校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今年完成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96所,新增学位10.09万个,保障学生能够就近入学。随着“生源高峰”向高中段传递,杭州也提前布局,近三年已建成投用8所市属高中学校,2024年又新开工建设4个新建项目和4个改扩建项目。
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这是很多老百姓最朴实的愿望,也是教育部门多年来一直致力的目标:优质均衡。可喜的是,今年杭州在推进“两县创建”上实现新突破——13个区、县(市)已全部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评估,近70%通过国家级评估,标志着全域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两项评估的含金量很高,难度更是不小。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评估为例,会核验入选县的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有32项具体指标。该县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需要“项项达标”“校校达标”。
比如,上城区的“老学校”数量不少,多位于老小区,普遍面临着生均面积不足的困境。“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拓宽校园边界。”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介绍,区里通过探索外借社会体育场地,确保场地固定时间专门开放给学生使用,学校也会根据这些场地设计相应的课程,便于学生进行常态化学习。
学前教育领域,杭州坚持“普惠、优质”,今年全市学前教育普惠率、公办率分别达到96.36%、86.51%,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达到97.13%,意味着绝大多数幼儿都能在收费合理、质量过硬的幼儿园就读。在此基础上,杭州多渠道拓展“托幼一体化”教育资源,各类幼儿园在秋季开设1000余个托班,提供了两万多个托位,更好地满足适龄幼儿相对就近入托的需求。
2
关键词 教育共富
推进“新四项工程”实现“西部补短提升”
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深化城乡“教育共富”
“当大家一起合唱校歌《赤子吟》,齐诵《赤子宣言》时,太震撼了,这真是一所家国情怀满满的学校。”杭二中富春学校新生家长汤女士说。
7月15日,杭州奥体中心“小莲花”座无虚席,杭二中教育集团在这里举办新生报到仪式,杭二中富春学校的新高一学生和家长,也一起参与了这一盛典。女儿报考杭二中富春学校前,汤女士去实地踏勘过,完善的设施让她很满意,这次新生报到也让她见识了杭二中的软实力,“女儿太幸运了,在富阳的家门口,就能读名校。”
当下的杭州,单从任何一个县域来看,都能晒出一张优异的教育均衡成绩单。但站在整个“大杭州”的视角鸟瞰,各县域之间依然存在教育落差。为实现西部补短提升,杭州聚焦“教育共富”提出了“新四项工程”。
这第一项工程,便是办学资源共建共享。今年,杭州在富阳、桐庐分别投用杭二中富春学校、学军中学桐庐学校,再加上去年在临安启动招生的杭十四中青山湖校区,主城区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正在向西部加快辐射。
杭城西部农村学校不少,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迫在眉睫。今年,杭州全面升级“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服务范围从西部4区县(市)扩大到5区县(市),服务期限从2年升级为3年;又新增51个跨区域城乡教共体,实现了西部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同时,全市共创建了235个市级名师乡村工作室,其中155个设在西部区县,累计招收、培养骨干学员2000余名。在名师的“传帮带”下,乡村教师们正在渐渐崭露头角。
乡村孩子的获得感满满。一方面是政府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一校一策”实现西部学校“午休躺睡”全覆盖,64家中小学校成功创建“示范食堂”守护学生味蕾,全面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等;另一方面,政府聚焦农村学校“提、撤、并”,今年共撤并17所,让原本“小微学校”的孩子能到镇中心学校就读,融入更多元的班集体,享受更优质的教育。
3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打通各学段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品牌
上下一盘棋 扣好青少年“人生第一粒扣子”
12月,杭州市优秀思政课教学交流和展示活动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分享展示的平台。全市大中小学近100所学校参与。
活动中,由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杭二中白马湖学校组建的共同体团队选送的教学设计作品获得了一等奖。“我们三所学校都地处滨江,这次的主题聚焦的是新质生产力。小学的课堂从生活的角度去感性地理解,初中组织学生去企业做实地调研,高中从思辨的角度去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大学则聚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长河高级中学的老师姜振君介绍,同一个主题,共同体团队会事先沟通磨课,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索思政课教学在不同学段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目前,像这样的全学段思政教育共同体,全市已组建了37个,覆盖13个区、县(市)和所有市属高校、部分在杭省属高校,在打通学段壁垒、推进一体贯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杭州在全省一体化示范“金课”展示活动中获得特等奖2个、一等奖2个的优异成绩,4支团队入选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示范团队。
杭州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这也源于统筹“一盘棋”。全市形成了市里统筹谋划、一体部署,区县(市)分头推进、上下纵向联动的工作格局。市级层面,市委教育工委牵头总抓,成立了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突出高校领航,组建了一体化建设联盟,发布了“新思享 杭WE来”市域一体化品牌,擦亮杭州辨识度。区级层面,因地制宜探索思政教育“一区一品”,涌现出了拱墅“大运河思政”、余杭“良育思政”、钱塘“红潮思政”、临平“弘临思政”、临安“天目少年思政”等颇具地域特色的品牌。
思政育人不仅在课内,也在向社会延伸。今年暑假,市属高校纷纷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中小学生共同参与的跨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杭州依托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已建成涵盖理论学习、教育循迹、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五类主题的实践基地共100个,更好助力师生开展沉浸式现场学习。
同时,杭州还深入实施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国旗下的诵读”,以经典诗文、爱国主义诗歌为主要内容,已通过各类媒体平台累计推送210所学校的优秀朗诵视频,今年活动范围首次延伸到高校,有力营造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
4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抓课堂重活动促实践 做好“加法”引领未来
前不久,浙江大学教授马骏到访了杭十四中康桥校区。他这次专门来给学生们做科普讲座。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分子机制……这些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在马教授风趣幽默的解析下,都化成了能让同学们哄堂大笑又印象深刻的知识。
今年,已有超过20位科学家来到十四中做讲座。“科学是什么?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些问题,学校想通过‘科学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给同学们带来答案。”杭十四中党委书记陈利民说。
再把视线转到闻涛小学,一位劳技老师正在教孩子烤鸡翅披萨。烹饪是学校的劳动特色课程,如何让传统烹饪“煲”出科学味?学校与苏泊尔建立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形成“劳动遇到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闭环。“当前,滨江有2200多家高新企业、超47万名各类人才。滨江区希望用好用足‘家门口’的高新资源,通过筹建‘科教大联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滨江区教育局局长傅天健说。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杭州市作为首批实验区入选。当前的杭州科学教育气氛浓厚,发展举措也百花齐放,主要从三方面深入推进——
筑牢科学课堂第一阵地。构建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实施体系,提升教学教育质量。
丰富科普活动第二课堂。打造“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品牌,用好国家、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和杭州少年科学院平台,形成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相互配合支持的科普教育良好局面。
拓展科技实践第三空间。定期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科技节,紧密联系科技馆、科普研学基地、高科技企业等机构,积极搭建科学实践平台,常年辐射全市各年龄段中小学生。
在多元科学教育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学感兴趣,映射在学科竞赛成绩上,杭州给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2024年五大学科竞赛,杭州获信息学国际奥赛金牌1块,各类国赛金牌41块、银牌27块,共计12人入选国家集训队,231人获浙江赛区一等奖。
5
关键词 校园足球
加大普及力度 为阳光成长注入活力
深化体教结合 为人才培育铺设土壤
今年上半年,杭州市各学段校园足球代表队高歌猛进、捷报频传,创造了国家级和省级赛事战绩的历史性突破——
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开元商贸职业学校女足队勇夺中职中专女子组总决赛冠军,这也是浙江校园足球队伍拿到的首个全国冠军。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男足队、景成实验学校女足队、濮家小学女足队也分别夺得相应学段组别的省赛冠军。
这是杭州多年来大力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深耕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域的成效显现。自2009年以来,杭州已连续14年组织市级校园足球联赛,实现13个区、县(市)全覆盖。以今年“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为例,有近1600支队伍、超2.3万名学生参与,赛事历时近9个月,包括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各组别在内共进行近5000场比赛。加上各个区县(市)组织的各种校园足球赛事,火热的氛围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杭州孩子爱上在绿茵场上驰骋。
2019年起杭州还在全省率先将足球绕杆项目纳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项目,校园足球普及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足球特色学校224所,市级及以上足球特色学校占比超过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50%。
“足球运动综合性很强,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培养团队精神。希望通过发展校园足球,来激发青少年的体育兴趣,让他们收获健康的身体和昂扬向上的拼搏精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注重体育锻炼,杭州籍大一新生已连续14年蝉联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榜首。
“教学训赛一体化”的全方位校园足球发展机制,也让足球后备力量的输送有了更多的可选之才。教育部门会同体育部门深化“体教结合”,在全市布点建设足球项目“市队联办”学校,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劲支撑。据统计,杭州市已经先后输送40余名优秀队员至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国字号梯队及职业队一线队。
随着杭州加快推进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的步伐,校园足球,未来可期。
6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引进建设顶尖院校?打造高等教育新高地
支持市属高校创一流?构建人才头部矩阵
3月21日,西湖大学发布一份学生海外交流名单,首届本科生于今秋分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开启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3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简称:国科大杭高院)一年一度的“国科in杭”招聘会上,近百家企业带着400多个岗位需求涌进校园,上演“抢人”大战。
一边是学生从杭州走向世界,一边是毕业生与城市“牵手”留杭就业创业。一“出”一“进”,是杭州推进“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实施“科教人才一体攀登行动”的生动写照。
今年是杭州深入推进“三名”工程的第7个年头,正逐步实现从初显成效到成效显著的跨越式发展。7年来,全市累计引进项目57个,包括1个中外合作办学重大项目,6所国内一流大学来杭建设分校、校区或研究生院,23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7个高水平科研院所。
这些名校名院名所落户杭州,对于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的作用显而易见。比如,西湖大学招生人数年年攀升,今年招收博士生537名,较去年增长40%,本科生“创新班”改革试点进入第三年,今年报名人数比去年翻了一番,录取了90名来自省内11个地市的优秀学生和8名国际生。北航国际创新学院2024年完成首届研究生招生,本硕博各类学生总数达到2400人,组织了首批36名本科学生赴法国进行交流。国科大杭高院今年录取2024级新生876名,已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京外办学最大规模的直属二级学院;双浦校区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建成后可容纳硕士研究生4500名、博士研究生1000名。
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落户杭州,也带来了人才集聚。比如,西湖大学累计面向海外延揽230余位顶尖科技人才,获国家级人才项目支持占50%以上。北航国际创新学院面向全球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国家级人才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3.2%,外籍教师人数占总数的15%。国科大杭高院聚集了包括18名国家顶尖人才、125名国家领军人才、109名国家青年人才、250名博士后等在内的各类人才860余名。
杭州还以“一校一策”方式,积极支持市属高校在同类院校中争创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杭州师范大学、浙大城市学院共计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新增设立5个博士点、15个硕士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新安江校区5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为创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进一步夯实硬件基础。
7
关键词 职教改革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走向多赢
职业技能竞赛摘金夺银 奖牌数全省第一
今年1月,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汽修专业两位教师何灵飞、叶成受邀参与了保时捷面向全球职业教育项目PAVE。该培训项目也是为交通职高与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合作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中高职一体专业(保时捷订单班)教学储备专业师资。“我们的老师必须了解行业动态,才能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出校门后,迅速成为行业所需的技能人才。”交通职高党委书记金宏说。
在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八个字地位很高。近年来,杭州中职教育扶持了一批示范性职工培训中心、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技能名师工作室等建设项目,加快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步伐。和企业互动交流的过程,也让中职教育对市场更加敏感,学校瞄准市场需求不断推进专业迭代升级。今年全市9所中职学校新增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直播电商服务、网络信息安全、飞机设备维修等13个专业布点,无不是当前市场上的“大热门”。
另一方面,杭州也十分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所有中职学校全部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涉及70余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试点学生累计达20000多人次。“这些学生从职高毕业后,除了毕业证书外,还能拥有至少1项的职业技能证书,为其未来的就业提供更多可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杭州学生也在职业技能竞赛舞台上不断发光发热。今年,杭州市27所中等职业学校参加了省赛19个专业大类45个赛项的所有比赛,最终获得金牌26项、银牌28项、铜牌26项,并获得36个国赛名额,获奖率达90.1%,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继续位列全省第一名。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上,杭州中职代表队获14金12银6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8
关键词 终身教育
数字化赋能学习型城市 让终身学习无边界
加快推广“学共体” 让社区真正“活起来”
今年2月,经教育部认定,杭州入选第一批加入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的城市。
12月12日,教育部数字化赋能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杭州举行,总结交流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经验做法和成效。
作为一座因“数”而兴的城市,杭州就学习型城市的探索作了经验分享。会议现场还发布了《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共同行动杭州宣言》,为加快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广泛凝聚共识和力量。
作为全球首批、全国首个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的城市,近年来,杭州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杭学通”等数字化平台,汇聚海量数字资源,为数字化赋能终身教育创造了良好环境。截至目前,“杭学通”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20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的18%。
随着数字化手段的普及,杭州正加快带动全域终身教育共建共享。以“杭学通”为数字资源基座,各区县的数字学习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滨学通”“尚学通”“潮学钱塘”等,形成了数字化学习品牌矩阵,很好地打破了地域、经济等因素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制约。
同时,杭州的线下学习活动也在蓬勃开展,创新推广“社区学习共同体”模式便是一条实践新路径。“社区学共体有一大特点,学员本身就是最大的教育资源,他们志同道合,相互间资源互通。同时,通过核心学员的‘传帮带’,还可以‘分裂’出更多新的学共体,从而让更多学员获益,加强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让社区真正‘活起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杭城已在民间发掘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10000余个,常年活跃学习人群20余万人,人均学习时间达到每个月17小时。
9
关键词 教师成长
吹响“强师”号角 杭州打出一套“组合拳”
一项项政策落实 让教师安居暖心更乐业
“我打心底认同这份职业吗?我愿意为了三尺讲台有所舍弃吗?我能为学生、学校以及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做些什么、留下什么?”9月开学前,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宁为杭州直属学校的新教师们上了“入职第一课”。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这是市教育局连续第6年为新教师过集体职场生日,引导他们领悟教育初心和事业使命。今年,主办方将培训学科细化成17个,聘请了17位学科专家担任导师,帮助新教师迅速“站稳”讲台。一位新教师在听完入职第一课后激动地说,“很振奋!能感受到我们新教师不是单独的个体,背后有一套系统的培训机制在助力成长,这让我们很踏实!”
除了对新手教师、青年教师的专业引领外,杭州还全面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打造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今年出台了深化新时代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面向全市评定三星、四星、五星级市级学科带头人近两千人,努力锻造教师专业人才梯队。
让学校聚焦主责主业、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杭州旗帜鲜明地做好“减法”,开展中小学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和强制摊派的社会性事务、压减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数量、精简“指尖上的App”。一年来,市、区县两级发现并整治问题50个,建立完善相关制度29个。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为了提升广大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杭州实招频出:开展“感动杭城十佳教师”学习宣传活动,每年选树农村教师突出贡献者等先进人物,联合主流媒体推出“教育追梦人”系列访谈节目,多维度宣传师德典型;近5年共推出青年教师专项公租房源1000套,累计保障1586户,让青年教师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全国先河首创“荣誉教师码”,凡具有杭州市户籍且持有浙江任教三十年荣誉证书的所有教师,均可扫“市民码”免费乘坐地铁,3年来已惠及近5万人。
一项项政策的落实,让老师们在杭州安居、暖心,更乐业,真正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10
关键词 数智治理
让数据“多跑路” 家长“少烦恼”
53项应用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数智服务
“上半年孩子面临着幼升小,原本我真的很焦虑,但杭州的这项服务真的很贴心。”张女士口中的这项服务,就是杭城面向学生和家长们推出的“入学早知道”应用。
打开浙里办App,找到“学在杭州”板块的“入学早知道”应用,输入孩子的户籍地小区,就会跳出对应的小学。系统还有“红黄”预警,红色代表学区里面的户籍生人数超过了学校的招生计划,黄色代表户籍生达到了90%—100%之间,绿色说明完全没问题。三色预警一目了然。
“家长的焦虑主要是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有了这项功能,不仅知道学区,还可以了解生源情况。”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杭州“智慧教育”场景建设又升级啦,新推出的“学在杭州”平台,可以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数智服务。“学在杭州”以“城市大脑+智慧教育”为核心,在现有功能基础上,集成“数智助学”“数智优学”“数智乐学”“数智护学”四大场景,已经汇聚了53个重要应用和服务事项,并支持“浙里办”App、“浙里办”支付宝小程序和微信小程序等多途径访问。
平台设置了三大入口:通过“我要查”,实现场地开放、中高考资讯、入学入园等信息在线查询。以“校园健身”为例,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校园体育场地开放查询,或学校场馆预约服务。通过“我要办”,可进行全市教育领域相关的中高考优待、教师资格、各类学历证明等服务事项在线办理。通过“我要学”,可链接由杭州名优教师录制的“名师公开课”“共享优课”等线上教育资源,自主选择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课程内容,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
如果说“学在杭州”,更聚焦孩子学的范畴,那家长关心的校园饮食安全,杭州同样利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提升监管水平。今年,杭州在全省首创校园“清膳e家”平台,并全域推广使用,目前已上线中小学食堂2600余个,全面覆盖13个区、县(市)。
“平台的最大亮点就是有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市教育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新增了5个功能模块,在招标、采购、验货、财务等4个环节设置了18个预警指标;各模块一旦预警值出现异常偏离,学校管理层会迅速介入核查,并第一时间督促整改。
让数据“多跑路”、家长“少烦恼”,杭州致力于提升教育政务应用系统的运行效能,正加快形成“教育服务精准便捷、优质资源共享普惠、学生成长多维助力、校园安全立体守护”的数智教育“杭州样板”。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