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新闻 > 浙江 > 正文

著名学者乐黛云去世

文章来源:都市快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7-28 08:53:00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新江南网欢迎你/www.xjnnet.com/新江南网荣誉出品

季羡林曾用“奇女子”来形容她 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奠基人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著名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奠基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教授于7月27日3时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乐黛云1931年1月出生于贵州贵阳,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2年留校任教,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教授,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会长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副主席。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跨文化之桥》《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等。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乐黛云是季羡林的学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钱理群的老师,被称为“北大的国宝”。乐黛云的丈夫是哲学家汤一介,公公是一代学术大师汤用彤。乐黛云与丈夫汤一介先生携手于未名湖畔,一个浪漫天真,一个儒雅质朴,他们将一生献于学术,成为中国文坛上一对不可多得的国学伉俪。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季羡林曾用“奇女子”来形容乐黛云,“坦诚率真,近乎天真;做事仍然是大刀阔斧,决不忸忸怩怩,决不搞小动作……一领青衿,十年板凳冷,一待就是一生”。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这样一位“奇女子”,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呢?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童年、家乡与文学梦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乐黛云出生在一个大家庭,祖父是贵阳山城颇有名气的富绅兼文化人,父亲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英文系的旁听生,母亲是当年贵阳女子师范学校的校花。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父母都是新派人,4岁时,乐黛云就跟着一位意大利修女学习钢琴。全面抗战爆发那年,乐黛云刚满6岁。大约1939年末,贵阳也受到战乱威胁,下达了学校疏散的命令。乐黛云父亲所在的贵阳一中奉命迁到离市区40余里的农村——乌当。父亲租了一座农民储粮的仓库,一家四口(除了乐黛云,还有2岁的弟弟)就在谷仓里住了3年。住家附近没有小学,父母就亲自教乐黛云念书。父亲教英语、算术,母亲教语文。母亲嫌当时的小学课本过于枯燥无味,就挑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和好懂的散曲教她阅读和背诵。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1941年,乐黛云10岁那年,父亲因接近进步学生而被解聘,失了业。后来,父亲偶然碰到了一个北京大学的老同学,正在为刚成立不久的贵州大学招兵买马,父亲当即被聘为贵州大学英文系讲师,于是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搬到了贵州大学所在地花溪。母亲也在乐黛云就读的贵阳女中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乐黛云在贵阳女中念完三年初中。毕业后,她考上了贵州唯一的国立中学——国立第十四中学。高二那年,抗战胜利,十四中迁回南京,乐黛云则仍然留在贵阳,进了贵州中学。高中三年,乐黛云被文艺所深深地吸引。美国的“文艺巨片”使她如痴如醉。她宁可摸黑走路回家,也要在星期六下午赶场看两三部美国电影。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每个星期六,乐黛云一定会参加唱片音乐会,听著名音乐史家萧家驹先生介绍古典西洋音乐,然后系统地欣赏从巴赫、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到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的乐曲。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在这一时期,乐黛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看外国小说,中文的、英文的,真是无所不看。她还喜欢写散文、念故事,国文课上,总是得到老师热情的夸奖。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就这样,乐黛云走上了她的文学之路。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北大、革命与爱情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1948年,乐黛云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和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学,她选择了北京大学。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其实乐黛云原本报考的所有大学,报的都是英文系,但是北大把她录取进了中文系。后来听说,这是因为沈从文先生颇喜欢乐黛云那篇入学考试的作文。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在北大,乐黛云最喜欢的课便是沈从文先生的大一国文(兼写作)以及废名先生的现代文学作品选。沈从文用作范本的都是他自己喜欢的散文和短篇小说,乐黛云班上有27个人,沈从文从来都是一字一句亲自改他们学生的文章。乐黛云最盼望的是两三周一次的作文评讲课,要是得到了先生的夸奖,那可真像过节一样,好多天都难以忘怀。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在乐黛云记忆里,废名先生的课则与沈从文风格截然不同,他不大在意学生是在听还是不在听,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而眉飞色舞,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凝视窗外,时而哈哈大笑。上他的课,乐黛云总喜欢坐在第一排,盯着他那“古奇”的面容,想起他的“邮筒诗”(出自废名诗作《街头》),想起他的“有身外之海”(出自废名诗作《十二月十九夜》)。于是,自己也失落在遐想之中。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那时的乐黛云怀着一腔热血,加入了北平城内的地下党。每天深夜,革命工人在北大印刷厂加班印制秘密文件和传单,她和同学就负责校对。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也是在这一年,乐黛云认识了哲学系大家汤一介。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1952年从北大毕业后,乐黛云留校工作,担任中文系首任系秘书,协助系主任工作,同时自己也开展一些学术研究,并选定现代文学作为研究方向,她发表的长文《现代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轮廓》在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文艺杂志《文艺学习》上多期连载。随后,她开始登上讲台,教授大学四年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同年,乐黛云与后来的汤一介教授在燕园喜结连理,乐黛云自诩她与汤先生是“未名湖畔同行的两只小鸟”,在60多年的相伴岁月中,汤先生温文儒雅,乐先生昂扬豪爽,两种性格互补成趣,伉俪情深,携手汇聚成了一片蔚然大观的人文之海。dYS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新江南网欢迎你/www.xjnnet.com/新江南网荣誉出品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