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南网欢迎你/www.xjnnet.com/新江南网荣誉出品 |
杭州日报讯 桐庐县新合乡,五彩缤纷的面丝如瀑布一般挂在晾晒架上,讲述着“一根面条的故事”;余杭中泰街道,笛音袅袅不绝,这笛音早已传出国门……
去年,文旅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评选出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桐庐新合索面非遗工坊和余杭中泰竹笛非遗工坊成功入选。
在杭州,有着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非遗工坊,它们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生产、培训、展示、销售等活动,在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也带动了就业增收,促进了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人文经济的一抹鲜亮的色彩。
一根面条走进万家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老人小孩都特别喜欢吃这个面,用这个面做拌面味道很好的!”今年3月,新合索面在杭州盒马鲜生超市上架,赢得消费者的一片好评,日均销量保持在300份以上。
新合索面在桐庐县新合乡传承了千年,全乡不少农户从事索面加工制作。然而,长期以来,家庭作坊的“小、弱、散”一直困扰着索面的发展。2022年,新合乡政府投资400余万元,将引坑村老旧的礼堂,打造成索面非遗工坊,探索“1+6+N”模式,努力让新合索面做大做强。
所谓“1+6+N”模式,就是1个索面工厂,6间非遗工坊室,辐射带动N个家庭非遗工坊。这种“企业+工坊+农户”模式,让新合索面从此有了统一的制作标准、统一的原料、统一的包装和统一销售,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实现了规模化,大大提升了市场的辨识度和竞争力。
在此同时,在索面品类上也不断创新,发展索面深加工产业,改良索面制作工艺,成功推出了红曲索面等创新产品。为了让“新合索面进城”,在品牌宣传推广上,非遗工坊也创意频出:注册了“新合索面”地域商标;设计了醒目的LOGO在零售、批发及连锁店等渠道统一使用;开出新合索面共富面馆;与盒马鲜生、世纪联华等超市门店合作,实现了线上全平台销售。
“过去买的人并不多,加工的索面主要是自己吃。但现在不一样了,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面的颜色也从白色增加到红色、绿色、橙色……口味越多色彩越丰富,销量也越好。”村民杨秀英一边晾晒面条一边感慨:“这在过去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非遗工坊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据统计,新合乡现有450余户、1000余人从事索面加工制作、销售及其相关行业,新合索面销售规模突破1000吨,索面制作户年平均增收超过3.6万元。
不仅发展生产,新合索面制作工艺与当地的乡村旅游也正在走向融合。新合乡党委书记陈少霞说:“索面的制作和晾晒是非常美的乡村旅游景观,传承人既要会做面也要会讲面,所以我们定期召集索面传承人培训,让他们成为乡村旅游的参与者,不仅卖面赚钱,接待游客讲解也能提高收入,最终是要让老百姓腰包都能鼓起来。”
一支竹笛声震四方 占领全球八成市场
中泰竹笛非遗工坊位于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在这个远近闻名的“中国竹笛之乡”,非遗工坊依托省级非遗项目“中泰竹笛制作技艺”,采用“非遗工坊+传承人+协会”模式,传承非遗技艺,助力乡村发展。
要传承,要发展,首先得有“人”。目前,非遗工坊已经聚集了董仲彬、董雪华、黄卫东、丁志刚等一批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们都是当地制笛名家,也是行业带头人。一支竹笛,看似简单,却是技艺的浓缩,要经过70多道工艺。竹笛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黄卫东制笛近40年,尽管他的公司有十几名工人,但选材、定音、校音等几个核心环节,都是他亲自上阵。这些非遗传承人不仅传承着技艺,也传承着匠心。
在老一辈艺人的带领下,一群“笛二代”也在非遗工坊里茁壮成长。这些年轻人不仅传承着竹笛制作的传统工艺,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市场。“笛二代”施飞云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他用互联网思维改革竹笛销售模式,通过打造竹笛互动分享平台、研发竹笛文化创意产品、线上开展直播演奏教学等方式,促进竹笛产品的多元化营销。像施飞云这样回乡创业的“笛二代”,中泰街道有30多个,他们为紫荆村竹笛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能培训是保证竹笛质量的核心。每年,中泰都要举办竹笛制作比赛,激烈的比拼,促使制笛匠人们不断提升技艺,也让中泰竹笛的质量不断提高。每月,都有竹笛制作大师开办讲座,分享讨论竹笛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高整体制作技能。2022年至今,非遗工坊已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数十场,线上线下各类免费演奏教学培训300余场。
近几年,中国竹笛艺术夏令营、中泰竹笛“水上音乐会”等旅游产品的打造,为中泰竹笛锦上添花,不仅带动了乡村制笛艺人和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当地群众增收、拓宽了致富路,还扩大了文化消费、激活了全域旅游、繁荣了城乡经济。
如今,杭州余杭中泰街道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竹笛生产基地,年产中高档笛箫200多万支,国内外竹笛市场保有量超过85%,年产值达3.5亿元。
中泰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小平表示,接下来,中泰竹笛将继续立足特色产业,尤其围绕“种竹、做笛、卖笛、演笛”,让紫荆村不仅是竹笛的生产中心,更是创新产品的研发中心、笛文化的传播中心,着力打造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示范地、共同富裕的样板地。
新江南网欢迎你/www.xjnnet.com/新江南网荣誉出品 |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