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吃一片,成绩攀一攀!”每年一到高考、中考季,家长圈里就有流传着关于“聪明药”的传言。那么所谓的“聪明药”靠谱吗?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迎接考试的最优良方究竟是什么呢?针对这些问题,苏报融媒记者采访了苏州市精神科医生。
考试季“聪明药”火热
具有成瘾性会损害大脑发育
“你们家孩子吃‘聪明药’了吗?”在互联网上,经常充杂着关于“聪明药”的消息,每到考试季,也总有一些家长会去配一些药物,意图提高孩子的成绩。那么,网上疯传的“聪明药”是什么,它真能提高孩子的成绩吗?苏州市吴中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冯奕介绍,所谓的“聪明药”,并不是特指某一种药物,而是多种精神药物的别称,它们属于中枢神经兴奋类药物,主要包括利他林(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莫达非尼、阿德拉(主要成分为右苯丙胺)等。简单来说,这些药物能使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增加,使神经兴奋,脑觉醒状态延长,使人的注意时间增加,获取信息的过程延长,信息加工也相应增加,所以会给人变“聪明”的感觉。
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对神经系统直接作用的药物,都会改变神经细胞突触以及神经细胞的种类、含量等。“聪明药”作为一种药物,会参与人体内部的代谢,同时对人体造成危害。青少年的神经系统还处在发育阶段,如果通过药物人为地提高神经递质的含量,会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形成抑制作用,因此,青少年使用这类药物是得不偿失的。
冯奕介绍,在我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这些所谓的“聪明药”全部属于国家管制的精神药物,具有成瘾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强的特性,极有可能会抑制或损坏儿童青少年的大脑神经发育。这类药物还具有成瘾性,久服可出现依赖性,断药后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暴躁抓狂等症状。
迷信药物不如回归理性
医生送上“助考宝典”
那么,如今是否真有服用后能使人变聪明的药物呢?冯奕介绍,《中国药典》和《中国国家处方集》等权威工具书的药品分类条目中并无“聪明药”,期望短期内通过药物迅速提高人类智力水平,尚无临床证据支持。“与其想要通过药物来使得自己变聪明,倒不如回归理性,安排好复习计划并脚踏实地去执行,同时保证合理作息、适当运动,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迎战挑战。”冯奕提醒正在备考的考生和家长。
那么,临近高考、中考、期末考,广大考生最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冯奕表示,首先,考生近期应该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早睡早起,使得白天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如果因紧张或压力过大等原因,持续难以入睡的,可以在医生的检查及指导下,适当服用作用时间短的助眠药,避免使用作用时间长的催眠药,最大程度减少对第二天状态的影响。其次,广大考生要规律且均衡饮食,适当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钙、镁、锌、维生素等食物,但千万不要过度进补,更没必要买一些营养品。再次,考生平日可适当进行慢跑、打球等运动,因为运动会使人心情愉悦,有助于缓解压力。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听音乐等方式,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备考心态,做到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 文/摄)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