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亚蕾 瞿毅诚
震泽人的春天,是从第一口菜花头团子开始的。
昨天早上7点半,震泽古镇逐渐热闹起来。位于宝塔街62号的“阿婆团子”店内,第一笼菜花头团子新鲜出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特的清香。不少食客循味而来,只为尝上这一口独属于震泽的鲜美。
这道美味的缔造者正是陆桂珍阿婆。今年73岁的她,已经做了50多年的团子。这些年来,她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自己的小家,更将地道的“江南滋味”揉进团子里,蒸出热气腾腾的乡愁与乡情。
奇香来自当地限定
刚出炉的菜花头团子,一只只圆润饱满,配上一小方翠绿的粽叶托底,煞是可爱。咬上一口,面皮弹润细腻,内馅菜香四溢,清淡悠长的咸鲜,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我从未吃过菜馅的青团子,没想到这么好吃!”当场品尝完一只菜花头团子的上海游客陈先生,深深迷上了这独特的味道,一下子又购入了3盒菜团子,准备带回去和亲朋好友分享。
菜花头团子奇香的源头,来自生长在震泽田间地头的香青菜。陆阿婆介绍,香青菜是吴江西南地区种植的传统蔬菜,因其种在太湖沿岸的“夜潮泥”土里,自带一股独特的清香。“种到别的地方,香青菜就变味了,不好吃了。”陆阿婆说。
每年三四月份,香青菜陆续开花,口感变差,不再适合生鲜食用。聪明的震泽人就把鲜嫩的香青菜下锅焯熟,晒成菜干,来定格这一口当地限定的美味。
打开陆阿婆存放香青菜干的大袋子,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细品还带点奶味。“这些都是前几天刚刚晒好的菜干。”陆阿婆说,每年清明前后是品尝菜花头团子的最佳时节,等到了五六月,梅雨季节一来,菜花头团子就要下市了。
“前几天,有客人专程从浙江湖州开车来,一口气要了60只菜团子。”陆阿婆说,考虑到外地客人,现在店里还能提供快递配送服务。“像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我们都发过快递,最多一次寄了80只团子。”
每天坚持手捏200只团子
记者注意到,“阿婆团子”店里出售的团子,均是现做现卖。但因为手工制作工序繁杂,陆阿婆一天最多做200只团子。“再多,我也做不动了。”陆阿婆认为,自家的团子在精不在多,严格把控品质才是经营好一门生意的关键。
每天清晨5点,陆阿婆就到店开始忙活了。首先处理的是菜馅的主角——香青菜干,用烫水把菜干泡开后,洗净沥干。然后处理香豆腐干和扁尖笋这两味食材,它们是黄金配角,能让菜花头团子更为鲜美。
“要想口感好,菜花头、香豆腐干和扁尖笋都要细细切成小丁。”陆阿婆说。待所有食材入锅,倒入菜籽油大火翻炒,再放入一小撮切碎的红辣椒,为馅料咸香的口感加上一丝恰到好处的鲜辣。
青团的外衣,陆阿婆也有独特的配方。“震泽当地做青团,不太使用艾草着色,而是用南瓜叶。”陆阿婆告诉记者,比起艾草,用石灰炝过的南瓜叶更香,口感更清新。“把切碎的南瓜叶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加入开水搓揉,用劲越大,做出的团子皮越好吃。”
准备工作一切就绪,陆阿婆就把揉好的面团分成一个个约1两的剂子,娴熟地搓揉、压扁,包入菜馅,收口团好,放进蒸笼。只消等待15分钟,一笼菜花头团子就出炉了,皮薄软糯、草香馥郁。“每天200只团子,到下午两三点就卖光了。”陆阿婆说。
把“情”揉进这团“青”
2013年,宝塔街上的“阿婆团子”开业,但陆阿婆做团子是从50年前就开始了。
“我的手艺是妈妈手把手教的。”陆阿婆回忆道。小时候,每逢过年、清明、冬至,她和妹妹都会跟着长辈们一起做团子。那时候年纪小,石磨很重,姐妹俩得一起使劲,才能磨出米粉来。“那时候,吃团子很难得,大家一起动手,很有家的味道。”
50年光阴一晃而过,如今陆阿婆已满头银发。每次捏起团子,她还是会想起自己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妈妈告诉我,做团子,皮要薄一些,馅要多一点,这样才好吃。”陆阿婆做的团子个头都很大,每只重量超过1两,里头装着她对家人的思念,也装着乡野人家淳朴的人情。
近两年,陆阿婆岁数大了,体力逐渐下降,天天做团子也有些力不从心了。现在,每天早晨和粉揉面的力气活,她就让儿子代劳了。“但我还是要坚持做,直到彻底做不动的那天。”陆阿婆明白,“阿婆团子”已不仅仅是一份营生,更是成了震泽味道的一种象征。
这份温热的期待,总是伴随着香青菜开花,萦绕在无数震泽人的心头。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