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模式
姑苏区为“国字号”示范区创建提供坚实支撑
正值姑苏区两会召开之际,记者获悉,姑苏古城保护工作再创佳绩。近日,江苏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获国家文物局授牌,成为首批6家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之一。据悉,此次明确创建核心区等同于苏州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总面积19.2平方公里。“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持续探索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模式,为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苏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列入全国第一批创建名单。3年来,保护区、姑苏区围绕做精做优“续、多、新”三篇文章,为世界和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贡献“苏州方案”。
工作机制不断健全。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正式成立,片区保护提升、直管公房文控保建筑保护修缮等一系列涉及文物保护利用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得以有效推动;由姑苏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立的姑苏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确保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揭牌成立,作为苏州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实施城市保护与更新的主要国资平台,逐步实现资产归集;成功举办专家咨询会等活动,试点社区规划师制度。
安全管理持续加强。守牢文物安全底线,坚持“保护优先、保护第一”,姑苏区推进19类保护对象全要素保护,分类研究会馆、古桥、古井、石板路等保护策略;文物安全管理职责到人,网格化巡查持续推进;为1000余户、5万平方米居住类直管公房文控保建筑安装电气火灾探测设备,对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装视频监控,开展胥门、金门、阊门3处古城墙及19处古牌坊周期性监测。文物安全防范和预警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保护修缮中守正创新。在文物保护修缮过程中,姑苏区精准应用“四新技术”。唐寅祠大殿修缮首次使用“单侧千斤顶偏心顶升技术”,钱伯煊故居、方嘉谟故居修缮,开启建筑形制定性断代和测年技术定量断代相结合的设计勘察新模式,江苏按察使署旧址修缮中首次建设BIM系统。3年来,全区累计完成市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修缮项目审批99处,实施文控保建筑保护修缮工程68项,完成修缮项目竣工验收37处,形成了唐寅祠大殿、干将路陈宅、潘曾玮故居等一大批姑苏区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经典案例。
古建老宅保护利用亮点纷呈。姑苏区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用起来,在活化利用中生发出活力。依托文物建筑有机载体,姑苏区辖区内的城建博物馆、运河展示馆、拙政问雅等一批经典项目实现开放共享;畅园(万科有熊酒店)、菉葭巷潘宅(平江路·颐和松茂居酒店)等一批活化利用项目投用;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平台上线并实体运行,吸引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兼顾价值传承与功能再生,保护与城市提升、民生改善相互促进,实现以用促保,吸引优质资源集聚。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蓝皮书编纂发行。
示范项目“先行先试”。全国首创的“古城细胞解剖工程”进展顺利,为古城保护甄别保护对象与保护要素,为古城保护与更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3年累计完成历史城区27个街坊保护对象全要素普查工作与20处文保单位精细三维建模工作,共甄选传统民居组群3797处、传统民居单体9357处,形成推荐历史建筑201处,研究历史院落案例157个,新发现古井、古树、门楼等各类保护要素2884处,采集三维点云数据467.76亿个、三维全景数据3163站,构建文保单位三维模型20个,并已上传至古城保护信息平台,推动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保护更新项目的实践活动。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