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整版关注了苏州古镇,看中国式现代化在江南古镇的新实践。
从“千镇一面”到“镇镇精彩”
——苏州古镇在保护与传承中创新发展
古镇游是暑期的热门选项。7月24日,夜幕降临,上海市民老陆特意带着女儿来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古镇文创店,观看纪录片《石窟中国》。“黎里古镇正在打造纪录片小镇,镇上有四个常态化播放纪录片的空间‘纪录星期六’。这四个空间播放的纪录片主题各不相同,分社会现实、自然探险、科学历史等题材,游客可通过黎里古镇旅游微信公众号预约。”老陆熟门熟路地告诉记者。
“对于很多游客来说,乍一看,江南水乡古镇长一个样儿!都是粉墙黛瓦,青石板路,临河人家。水乡古镇的民风民俗也十分相似,比如有几个镇都有吃阿婆茶的习俗,让人分不清哪儿是哪儿。”老陆表示,“但我们全家人都爱来黎里古镇逛,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层,显得与众不同。”
江南古镇同出一脉,历史人文相近,景点相似,业态容易同质化。古镇如何避免“千镇一面”,提升自身辨识度,实现“破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苏州在一贯重视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古镇千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进行研究评估、挖掘整理、创新转化,既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又使得古镇焕发生机活力和独特魅力,文化遗产绵延赓续,江南文化的多样性进一步传承弘扬。
游客坐船游览同里古镇美景。资料图片
形神兼备,古镇才有灵魂
苏州拥有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建老宅面广量大。2018年3月1日,《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国内首部将古镇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的地方性立法,开创了古镇构成要素整体性保护的新模式。
“保护就是最好的发展。”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翟苏黎说,苏州通过解剖式工程,摸清古镇文物古迹家底,建立“体检档案”,分轻重缓急进行修缮。
地处太湖之畔的苏州市吴江区,拥有同里、黎里、震泽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吴江同里古镇核心区的崇本堂是江苏省级文保单位,为同里人钱幼琴于1912年购入顾氏“西宅别业”部分旧宅翻建而成,此宅以雕刻著称,宅内现存木雕一百余幅。走进前楼厅,只见底层腰板上刻着一组《红楼梦十二金钗图》,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连细微的神情都看得十分真切。
“在实施文物景点保养工程中,我们发现崇本堂等古建在以前修缮中存在漆面过厚问题,遂要求漆匠把窗扇拆卸后,进行脱漆处理。脱漆费时费力,漆匠们开始并不乐意。我们自己动手,先挑选一个短窗的木雕部位进行脱漆试验,直至雕刻呈现本色,《红楼梦》中的人物‘跃然板上’。”吴江区文保所高级工程师刘延华告诉记者。
“啧啧,这可真传神!”漆匠们这才服气,按照业主方“苛刻”的施工要求干起活来。
“修复古建老宅,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延续老宅的历史信息。”吴江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物保护科科长邱芳芳说,“整个同里镇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核心区古建老宅均由城建办、文保所、房管所等多部门联合审批通过后,业主才能组织施工。当时大家都觉得我们这种做法太‘较真’,但回过头来看,修缮后的古建老宅保持‘原汁原味’,经得起时间检验。”
历史建筑是古镇的“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镇的“魂”。古镇保护不能只保护好“形”,更要塑好“魂”,形神兼备,古镇才有灵魂。苏州市非遗办主任钱轶颖告诉记者:“苏州提出让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重新梳理和审视农耕文化遗存,根据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特点,在赓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性改造。同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特别是现代乡村,努力探索和实践非遗与旅游结合的可能性。”
来到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镇河阳山歌馆,非遗传承人正在古色古香的舞台上为游客表演河阳山歌代表作《斫竹歌》,台下座无虚席。表演结束,一位来自江苏南京某高校的游客兴奋地说:“河阳山歌是千百年来江南地区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原生态歌谣,边听演唱,边看舞台两侧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的歌词,脑海中出现江南先民劳作以及当时男女青年大胆追求爱情的场景,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失现代时尚。没想到能在这里接触到原生态吴歌,来这个古镇真是值了。”
活化利用,鼓励多方社会力量参与
古建老宅是保留古镇记忆的鲜活载体。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还要探寻古镇老宅在当代的活化利用新路径。活化利用,让老宅在当代找到了新的结合点,这是“千镇一面”突围的第二步路子。
“送房子啦!”2023年6月初,吴江黎里古镇出台“赠送房子的使用权”这一创新举措。“通过赠送使用权,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古宅保护中去。”苏州市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萍告诉记者,目前,首批推出承裕堂、退一步处、石皮弄、周氏义庄等面积较大的4处古建老宅作为试点,通过项目招引实现活化利用。
消息一出,前来看房的国内文创从业者络绎不绝。张萍介绍,根据投资方所投入资金的大小、项目的匹配度和项目将来产生的税收来确定合作方式及期限,并积极探索产权转让路径。信息发布后的第19天,占地面积525平方米、六进宅院的周氏义庄,寻到了南京某影视制作公司作为合作方。未来,该处古宅将结合“纪录片”元素开展专业的影视制作。
2023年5月17日,黎里古保办发布《古建老宅盘活利用实施方案》,将黎里古镇古建古宅的活化利用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此前,古镇5万平方米的古建古宅已实现了活化利用,繁花书房、黎里纪录片文化创意园等16个文旅项目正渐次落地。未来5年,古镇还将实现近7万平方米古建古宅的修缮开发。
在吴江,有不少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
与同里古镇退思园一墙之隔的丽则女学校旧址,在2016年修缮时,同步引进国内知名连锁民宿,打造集住宿、研学、休闲为一体的古镇文化体验基地。
走进这栋老楼,古色古香的楼梯、地板、陈设别有一番韵味。民宿方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植入新功能中,注重酒店各空间使用性质与文物建筑原有的各功能空间相互匹配,文物本体教学楼被辟为会议、教育、展映等公益功能加以利用,实现了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2019年,丽则女学校旧址保护利用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公布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向全国推广。
从某种程度上说,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是古镇能否活态保护的关键。有关专家认为,苏州对古镇古村保护利用的探索值得借鉴。
“只求所在,不求所有”,鼓励多方社会力量进入古建筑保护领域,正逐步成为苏州各界共识,也为古镇古村保护提供了有益探索。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从2006年起,吴中区财政设立每年300万元的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奖励资金,自2016年调整为1500万元,对实施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贷款贴息和补助奖励。截至2022年底,奖励补助120余个维修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超亿元。
“破圈”融合,创造内生动力
对于古镇而言,保护传承是第一位的,但合理开发与保护传承应是“双面绣”关系,互为依存。采访中,不少古镇旅游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静态的古镇观光游已经不能适应游客对参与型和体验型旅游产品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古镇放开景区大门票,虽然游客逐年增多,但却未能带动景区营收增长。因此,古镇亟须推动创新变革,使其产生内在动力。
“古镇保护人是最关键的,有人在,古镇就在。”日前,在“多元协作 遗产创新”古镇保护同里论坛上,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呼吁,古镇要作为居住地的遗产社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要激发原住居民对家乡的热爱。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年轻人外迁,古镇原住民变少,留下来的也以老年人居多。实施业态“破圈”融合,让原住民回流,吸引新古镇人入住,是古镇创造内生动力的第三步路子。
《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从法律层面对于防止文脉割裂现象,鼓励原住民回迁等作出明确规定,并要求当地政府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方式,鼓励当地居民在当地居住、就业。
在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古镇的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瑰丽多彩的百纳绣花鞋,精巧秀美的包头,五彩斑斓的束腰带,一番打扮下来,女游客化身成了秀美的江南水乡女子。这一身行头的制作者是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传承者之一周金海。“我16岁开始学习制作水乡服饰,一干就是30多年。之前在城里开了家裁缝店,生意不错。甪直镇号召有非遗技艺的手艺人回到古镇发展,我想都没想,就推掉手头生意,来到甪直非遗传习所。”周金海边忙碌手头的活计边说。
古镇要创造内生动力,除了人的因素,亟须业态的创新融合。“乡村游方兴未艾,古镇游怎么避免陷入同质化。我们的做法是将古镇文旅与多种创意相结合,让游客暂时跳脱出都市生活的快节奏,感受浓浓的烟火气,享受江南文化的淳厚魅力。”苏州市昆山市锦溪镇党委委员季国兴说,这将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破圈”融合。这种“破圈”融合,体现在多种业态、创意的融合嵌入。
锦溪古镇核心区与计家墩等周边村庄打破各自为营的旅游格局,形成古镇旅游有机整体,将古镇文化、田园乡村、非遗手工巧妙结合。“寒暑假,很多来自长三角的游客带孩子来住上一周。除感受古镇风貌,更多时间他们会待在村里,孩子做木工,妈妈做皮具,对岸还有陶艺,村口有市集,傍晚在小河里划船,成群的鸭子跟着‘嘎嘎嘎’往前游。这种体验灵动有趣,完全与都市生活不同。”锦溪镇计家墩一家特色民宿的负责人说。
尝试颇有成效。体验游的特质是游客有可能会多次打卡,这为锦溪古镇周边的创业者提供了稳定客源,从而使他们有动力更新项目,创造新鲜体验。古镇如一口正在发酵的酱缸,多种微生物作用,使它产生内在动力。
除同里、黎里、锦溪,吴中区东山、金庭,太仓市沙溪等苏州古镇,也在游客心目中有了较高辨识度。这些古镇依托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以人为本,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持续发力,打造独具特色的IP,满足现代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和现代生活的高品质体验。科学保护和因地制宜的合理开发,使古镇更具个性,散发出自身独特光华。
记者手记:讲好江南古镇生动故事
人是古镇的灵魂。沉醉于古镇生活的原住民和外地人,扎根古镇,与水为伴,讲述古镇名人辈出的历史故事,以及当下的凡人往事,他们构成了江南古镇鲜活的一道风景。
古镇最深沉的肌理是古村落。靠山面水的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内阁重臣王鏊的故里。村内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30多处,会老堂在陆巷古村的明清建筑中属于中等规模。从2003年起,来自上海的邢伟英用3年多时间,对这座行将坍塌的明代老宅进行抢救性修复。如今,老宅不仅恢复了它昔日的容颜,还作为开放性空间接待游客参观、举办昆曲等传统文化雅集活动。每当宾客盈门,邢伟英又成为老宅的“金牌导游”,老宅四五百年的历史在她的讲述中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传奇。
古镇上的人们延续着千百年的生活习俗,让古镇处处充满烟火气息。清晨,来到苏州市昆山市锦溪古镇老街,随处可见临水而居的原住民,在绿树掩映的河畔摇着蒲扇乘凉、捣衣洗菜。徜徉老街,记者感受不到旅游景区的喧嚣嘈杂,而有一种穿越时光隧道回到恬静安逸的儿时小镇生活的感觉。锦溪镇上下塘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宏告诉记者,古镇不足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现有原住民1500多人,外来创业者1000多人。
正是这些扎根在古镇的原住民和外乡人,成为游客探寻锦溪原生态生活的一把“钥匙”。伍小兵在锦溪河畔开了一个茶庄,向来来往往的朋友讲述着古镇历史文化,更多的是分享自己在小镇上生活了21年的点点滴滴。他说,在小镇生活越久,越喜欢这里。锦溪民风淳朴,鱼虾鲜美,生活安定,是非常宜居的江南小镇,是许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偶遇,打开了另一个讲述江南故事的视角。记者在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古镇采访时,一群金发碧眼的青年游客,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向导游表达,要去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打小居住生活的外祖父家旧址一探究竟。原来,这是一群研究社会学的外国大学生,他们来到整修活化利用后的同里福如堂“家风家训馆”里,墙上展览着费孝通家族与同里的历史渊源。当他们了解到费孝通姐姐出生在同里,姐弟俩从小在同里生活时,当即就产生了进一步“探秘”的兴趣。
这就是文化魅力的生动体现,它超越国界和民族,灵动而鲜活。讲好江南水乡古镇故事,彰显江南文化独特魅力,让更多人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活力。
一线讲述:木偶昆曲成为文化名片
讲述人:江苏吴江木偶昆曲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施晓明
提起“昆曲”或“木偶戏”,大家并不陌生。但“木偶昆曲”的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挺新鲜的。作为第四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吴江七都木偶昆曲以昆曲为媒介,以人偶为形式,演绎出“双手提治生旦净丑千般态,一腔唱妙喜怒哀乐百样声”的文化魅力,脍炙人口的《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等,至今常演不衰。
我师父姚五宝所在的洪福木偶昆剧团,前身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吴越村姚家创建的“公记保和堂”戏班。2004年,我师父已是耄耋老人。七都镇出资委托苏州昆曲学校负责木偶昆曲的专业培养教学。正因这个机缘,我和孙菁、施锦芳成了师父的“关门弟子”。
回首来路,我们能因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骄傲和自豪,也积累了一些心得。大多数观众欣赏木偶昆曲,只是觉得新奇有趣。其实,学习木偶昆曲,是个“苦活”,更是个“细活”。提线木偶的操纵,不仅需要很强的臂力,更需要精细的把控力。木偶的手指、手腕等各个部位均有线系着,最多时操纵板上连着三十多根线。看似简单的“翻跟斗”“拔剑收剑”动作,掏线指法相当复杂,是对演员协调性和熟练度的大考验。
为使木偶昆曲薪火相传,我们曾在七都小学开设“小昆班”,在孩子们心里播下木偶昆曲的种子。可以说,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木偶昆曲,接纳、喜爱这门传统文化,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传承。
为让更多人喜爱木偶昆曲,我们尝试进行创新。内容上,每年推出新曲目,编排《喜羊羊和灰太狼》儿童剧,或《十五贯》廉政主题剧;形式上,为增强可看性,我们把传统的“木偶台前人在台后”,改为“人偶同台表演”,演员和木偶扮相一致,演起来妙趣横生;舞美方面,借鉴现代舞台剧的声光电运用,氛围感起来了,观众更容易身临其境。
文旅融合发展,七都的历史文化通过木偶昆曲得以展示,木偶昆曲成为古镇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我们不仅有定期演出,而且还开设免费课程,给游客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在七都街头,“退役”的木偶作为“文化大使”展示亮相。同时,我们推出了许多俏皮可爱的文创产品,希望用更时尚的方式,让传统曲艺走进更多年轻人中间。
今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公示了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其中七都镇昆曲木偶入选“文艺演出类”名单。未来,我们对木偶昆曲的传承更加充满信心,保护传承的空间将更广阔。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