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润今,苏州让长江文化可见可感可亲——
以“最江南”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在张家港、常熟、太仓沿江三市拥有约158公里的长江岸线。江流浩荡,于此沉淀下厚重文脉。在长江经济带版图中,苏州如明珠闪耀。
“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如此称赞。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展现了苏州“双面绣”的城市气质。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的时代旋律中,苏州正以“最江南”之声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多手段传递文明讯息
“时间里的长江”与古为新
步入张家港博物馆,长江携丰富的文明讯息浩荡涌来。
“东山村遗址考古成果展”是张家港博物馆的常设展览。1989年,在距长江3公里处,东山村遗址重见天日,揭开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
站在101号大墓出土文物前,张家港博物馆馆长钱峻对记者说,这个6000多年前的墓葬,时代为马家浜文化晚期,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为崧泽文化中的等级分化现象找到了源头,更极大地改变了学术界对马家浜文化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
而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则为我们描摹出关于“江海交汇”的另一重想象。
满目琳琅的窑口瓷器、精美别致的陶灯、具有文化融合色彩的海兽葡萄纹铜镜……站在文物库房里“侧耳倾听”——公元753年,鉴真从黄泗浦出发开启第六次东渡,在广阔的时空维度上拓展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从太湖到长江,从长江到东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绵长的岸线、较为平稳的水域,为苏州孕育了一系列避风良港。今天,太仓浏河镇天妃宫院内的“通番事迹之记碑”,清晰镌印着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太仓呈喇叭形状,江面宽阔,具备天然的地理优势,适合较大海船出海。
一脉千古成江河,长江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存在。今天的苏州正对时空进行创造性的“再生产”,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介、新语态,推进文旅深融,让长江文化可见、可感、可亲。
在黄泗浦河畔,一座集文化体验、生态涵养、休闲游憩功能的黄泗浦公园已然成型。今年10月,国家级考古新发现元宇宙首秀——“折叠黄泗浦”将打造完成,通过VR沉浸式国风影院、MR轻解谜体验、AR实景剧本游戏等创新玩法,将隋唐世界黄泗浦沉浸式互动元宇宙展示在世人面前。
言子、黄公望、柳如是、曾朴、徐枕亚、宗白华……受长江滋养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孕育出多位名人。
在位于常熟古里镇的铁琴铜剑楼历史文化街区里,一座清代著名藏书楼几经修葺,变身为面向公众开放的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在“B站”颇有人气的国乐大师方锦龙与当地合作,在街区内的徽商会馆设立“锦龙国乐传习馆”。
“方锦龙经常来举办活动,他请来搞说唱和乐队的朋友,在这里试验音乐的碰撞融合,让传统音乐变得更时髦、更有人气。”苏州古里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朱丽霞说。
生态整治擦亮“长江的模样”
长江可感知,乡愁可看见
若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很难把“铁黄沙”这粗砺的字眼与眼前的风光相连。
常熟市海虞镇铁黄沙岛,浩瀚长江,水天一色,不时有白鹭飞过。“这里以前就是片荒滩,现在像个大花园,还成了鸟类的天堂!”国营常熟市棉花原种场党总支书记陆忠感叹道。
铁黄沙原是随潮汐时隐时现的沙洲。随着生态逐步改善,百姓与长江的“亲密关系”被重建。
“原来河道里都是养鸡养鸭的,环境污染、味道难闻。”今年38岁的村民郭秋琪是家乡获益于“长江大保护”战略的见证者。坐落于张家港湾生态湿地公园核心区的永兴村,近年来清理疏浚24条河道,成为河道清澈、绿植成片、鲜花展颜的“明星村”。
以永兴村为典型,一座座“江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
永兴村“忆乡林”里,动迁村民将家中老树移植过来,每棵树上挂上二维码“身份证”,记录下温情故事。村委会副主任施剑南介绍,永兴村正在培育一批长江文化符号较强的生态景观长廊,围绕“长江情、乡愁韵”,对农家美食、传统艺术、生活场景进行系统挖掘和改造,展现江南乡村的水韵之美。
依托长江生态,苏州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相继开放。
海虞镇的美丽乡村铜官山,有着深厚的长江文化历史积淀。步入“铜官山乡村乐园”,马鞭草竞相绽放,浪漫的紫色花海与民宿相映成景。海虞镇党政办工作人员刘文忠介绍,每到节假日,这里的民宿生意异常火爆。经过多年生态修复,铜官山成了人人羡慕的生态公园。而坐落其中的吴方言馆,为传承长江文化找到新的角度——
在馆内欣赏原汁原味的方言视频,或听一段“醉里吴音相媚好”,或用吴语演绎评弹、白茆山歌、河阳山歌、昆曲等,铜官山以“声音景观”的独特维度,揭示出长江文化的精彩一隅。
大江奔流向未来
在“最江南”之地汇通世界
“沙溪以前的‘旧’是破旧,现在的‘旧’是充满韵味的乡愁。”一名日本归国侨胞站在庵桥上悠然远眺,“20多年没回来了,‘人家尽枕河’的感觉还在。”
在太仓古镇沙溪,每一处唤醒乡愁的粉墙黛瓦、修旧如旧背后,都是当地政府在民生需求上下的“绣花功夫”。弱化商业气息,以3000多户原住民的“在地”生活为古镇注入活力,强调古镇“自我表达”的独特角度、文化质感——当地对古镇的“超前”理解与展望,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这座庵桥,我更建议你走到桥下面看看,古镇的每一处细枝末节都很有意思。”沙溪镇宣传委员吴越说。果然,桥下别有洞天,小河水波澹澹,旁边茶室飘来二胡的声音,轩窗内外彼此应和。
在“最江南”之地,长江袒露着拥抱世界的雄心。“我曾讲,要把苏州工业园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你们承担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既重大又光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时说。
江声激荡,嘱托殷殷,“创新之城,非凡园区”于江畔拔节生长,成为世界看中国、看江苏、看苏州的重要窗口。
吸引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集聚24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创板上市公司17家……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15亿元,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中实现“七连冠”。当前,苏州工业园区坚定不移做强优势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打造“压不垮、搬不走、拆不散”的产业链。
“把世界引进长江,把长江引向世界”——走进长江引航中心太仓引航基地,墙上的标语亦如江水般澎湃有力。
长江引航中心的服务辖区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交汇地。面对长江航道升级、码头升级等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长江引航中心“引大船”以“兴大港”,为长江流域15个亿吨大港开好“路”;引船时倒着拖、竖着靠、绕着走,让重点物资进得来、出得去,进得快、出得顺。
眼前这座外表低调的长江引航中心,昼夜无歇,汇通中国与世界。
今年,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将迎来20岁生日。2004年,因江而生的张家港立足血脉相依的文化母体——长江,在全国率先打出“江艺节”文化品牌。定于今秋举办的第20届“江艺节”初步揭开面纱——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旅融合、艺术交流、对外交流五大板块争妍斗艳,届时“金秋经贸周”将同期举办,联袂“江艺节”,以“长江”之名邀约世界。这让人们再一次看到,厚植于长江滋养的张家港精神,又不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创造、逐浪远航。
专家点评 >>>
激活江南文化基因
让长江文明承古烁今
陈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副院长):
壮阔的长江水,到了苏州,亦变得“江南”了。作为江南文化核心城市,苏州自古通江达海,因水而兴,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产业重镇、经济强市,是长江经济带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其偕江河湖海之气度、资源之禀赋、文化之特性,成为长江文明承古烁今、奔腾奋进、智慧包容、诗性典雅、开放交融的生动体现。
如何高品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样本?首先,科学谋划。在学习借鉴中摸索苏州模式,合理规划,建设长江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其次,生态优先。长江流经的张家港、太仓、常熟三市,在打造生态文化绿廊上作了很多有益尝试,滨江绿廊建设要在涵养水质、维持生态的基础上,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与城市形象定位结合。再次,产业赋能。在转型升级中培育文化新型业态,引导文旅有效融合,大力发展数字产业,用重大活动和文艺创作,高效率构建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对外交流平台。科学、合理、包容,方能激活江南文化基因,谱就一曲镌刻“苏州烙印”“江南味道”的新时代长江之歌。
(新华日报记者 冯圆芳 张珺 姚依依)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