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杨惠林教授成功当选国际脊柱创新发展学会(ISASS)国际主席。
国际脊柱创新发展学会(ISASS)成立于2000年,与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等几个脊柱外科相关的学会齐名,在美国享有较高的学会地位,是脊柱外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其目的是促进全球脊柱外科领域学者的交流、推动脊柱外科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推动各类脊柱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
多年来,杨惠林担任该学会官方杂志的副主编,并担任ISASS的理事会成员(Board of Directors,全球仅7位),也是成员中唯一的中国人。今年,这一世界顶尖脊柱学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年会,杨惠林更是被推选为中国首位担任国际主席的专家!要知道,此前担任国际主席的专家学者主要都来自欧美。
在国际骨科学术舞台上,杨惠林何以成为“中国第一人”呢?
在生命中枢上“动刀”
攀登脊柱外科“珠穆朗玛峰”
杨惠林的名字,在苏州骨科界,那可是相当“炸裂”!全球前2%的顶尖科学家、曾两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全国骨科专家学术影响力中排名第一......去年2月,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杨惠林教授获2021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杨惠林教授的主要领域:脊柱功能重建。
“脊柱”是人体的脊梁,就像一栋摩天大楼,当一个或几个楼层出现骨折或不稳,整栋楼岌岌可危,甚至坍塌。
如何重建这栋摩天大楼,恢复脊柱功能,是脊柱科的难题。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面临的骨质疏松问题愈发突出,根据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达到32.0%。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算,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超过8000万。据报道,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骨质疏松患者最多的国家。骨质疏松症最危险的并发症为骨折,其中最常见的骨折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多为老年患者,常累及多个椎体,病情复杂多样。很多老人因为无法承受传统的手术,最终选择“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4年内死亡率高达约50%!这个数据,比有些癌症的死亡率还要高!
为什么不手术呢?因为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特别是内固定易松动导致手术失败,这就像是在朽木上打钉子,钉子会在疏松的朽木里松动、退出,因此被列为相对禁忌症、脊柱外科的“珠穆朗玛峰”。
“打一针”,就能治骨折!
听到这句话,很多人不敢相信!是天方夜谭吗?
怀悲悯之心,抚人间伤痛。为解患者之痛,杨惠林执着而坚定。他带领团队数十年的研究攻关下,治疗骨折从“开大刀”变成“打小针”,已经完全变成了现实。
2000年左右,杨惠林带领团队开展了微创椎体后凸成技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的系列研究。
微创椎体后凸成技术(PKP)手术示意图
这一治疗方式通过经皮穿刺,向病变椎体置入一个球囊,撑开空间,随后退出球囊,向这个撑开的空间注入特殊的医用材料“骨水泥”,从而使椎体高度、强度恢复,患者重新“挺”起脊梁。
为了让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杨惠林团队历时十余年,经过系统研究后,提出骨不愈合概念和诊断标准,建立温度梯度灌注和骨水泥-骨锚合等关键技术,无一例发生穿刺、复位、灌注导致的瘫痪,甚至死亡等灾难性并发症。
目前,PKP手术仅需签字笔笔芯大小的一个针孔,许多患者甚至仅需局部麻醉就能完成。
患者术后1天即可下地行走,改变了“伤筋动骨一百天”的传统观念,也打破了“骨折-卧床-骨量丢失-再骨折”的恶性循环,为骨质疏松的综合治疗赢得时间,使患者4年死亡风险降低55%。
一个医学上的难题被攻克!来自苏州团队建立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微创治疗体系,让苏州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最先获得手术机会,远离了死亡威胁,并逐渐惠及全国及世界各地患者。
凭借此项技术,杨惠林团队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前,杨惠林团队还曾凭借“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获得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二度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在脊柱功能重建方面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这与他数年如一日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分不开!
从医40余年,患者是杨惠林生活与工作的重心,他把看病当成“破案”,把手术当成“作战”,是骨科界的“福尔摩斯”。
每位患者的手术方案,他要和团队仔细商讨后制定;即便在外出差,他也要及时掌握患者资料和病情。
为了找出病因,他会与影像科医生直接沟通,重点检查其高度怀疑的致病区域。
他还常告诫学生,细节决定成败,“看病一定要仔细,就像公安局破案一样,每一个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数以万计的疑难杂症,经他手得到了解决!
杨惠林将继续攀登脊柱外科的“珠穆拉玛峰”!
重视“水下”的骨质疏松患者
让百姓撑起生命的“脊梁”
数十年如一日,杨惠林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一直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他不仅有着医者的慧心巧手,更有着医者的良知厚德。
工作时,杨惠林步履矫健,穿梭于门诊、住院部,忙于手术、科研、教学……他的时间表总是被排得满满的,常常连午餐时间也被挤占。
可与患者交流时,他又能“慢下来”,温柔、耐心地询问病情,待病人就像亲人一样。
“动手术的事记不得,心态放好病才好得快。我们再看看,有些病不是做手术就好,放宽心阿好?”
面对患者,杨惠林常常会带上几句“阿好”,熟悉的乡音,让很多患者倍感亲切。
与骨科结缘,在杨惠林看来,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出生在吴江震泽的他,虽然性格调皮,但天资聪颖,数理化极好,偶像是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和苏步青。
小时候的杨惠林,梦想是做一名飞行员。然而,在“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浪潮下,少年的飞行梦碎。
在那个下乡的年代,杨惠林说自己是“什么都干,农活也干,拖拉机也会开,缝纫机做衣服也会。”在农村插队的日子里,苦活累活都要体验,但他从不抱怨,而是用书籍来慰藉自己。
1977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杨惠林就走进了考场,懵懵懂懂地“撞”上了医学。
幸运的是,他师从骨科名医唐天驷教授,秉承着苏大附一院骨科“传承 创新 发展”的理念,在良好的氛围中,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他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成长为骨科团队的“顶梁柱”。
中:董天华教授,右二:唐天驷教授
1981年,杨惠林开始担任苏大附一院骨科医师;1988年,于苏州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2001年1月至2002年8月,杨惠林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高访学习,师从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国际脊柱外科著名专家HansenA.Yuan教授和国际著名关节外科专家DavidC.Ayers教授。
人生有很多路,不能成为飞行员,那就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创建于1956年,奠基人为董天华教授和唐天驷,被中华骨科学会授予“杰出贡献奖”和“卓越成就奖”。
在此基础上,杨惠林带领学科不断传承创新,将科研与临床紧密融合,现为“国家双重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为江苏省十个临床医学中心之一、首批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医学创新中心,2022年被评为省工程研究中心。学科获国家级项目130项,包括863、973、科技部重大科研专项等,在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STEM)排名全国第11,江苏第1。
工作以后,杨惠林发现,学医让他更懂得生命的意义,让他“干一行爱一行”。
他又有了新的梦想:让患者实现“昂首挺胸”的梦!
防患于未然。作为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超前留意”的骨科专家,杨惠林认为,把手术做好只是第一步,预防是“重中之重”。目前社会各界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需要各方努力,提高患者就诊率,减少此类患者的死亡率。
2018年,苏州市将骨质疏松项目纳入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倍增计划。“单纯骨质疏松方面,有531倍增计划,社区里面也成立了骨质疏松症筛查的骨松小站,到县级医院也会有一个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心。”2020年,经过数年的调研和精心准备,在杨惠林的倡导下,专注骨质疏松预防的学术组织——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杨惠林被推选为全国主委。
经过5年的筹备和试运行,2021年,国内首个骨质疏松脆性骨折大数据平台—中国脆性骨折一体化防治中心大数据平台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线,现已有超过30万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数据,有效填补了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领域的临床大数据空白。
团队应邀编写了《科学健康》科普丛书的《骨质疏松》分册,全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系统介绍了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防治误区......
“希望能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懂得骨质疏松,而不是骨折了再来医院。”
多年来,杨惠林和团队向“骨质疏松防治”发力,提倡全面提高群众对骨质疏松的认知,真正做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
大医精诚
让“苏州理论”走向世界
从医数十载,获得无数赞誉。如何传好“接力棒”,继续传承与发展学科优势,是杨惠林身为学科带头人最关心的事。
无论工作有多忙,杨惠林都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堂课,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常用简明的实例解释书本中深奥的理论。如今,他亲自指导的学生大多已成为所在单位和医院的科室骨干,可谓“桃李满天下”。
工作之余及时阅读各类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获取有用信息,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储备,已成为杨惠林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每当看到一种新技术或是新理念,他都会兴奋地组织科室人员一起学习,共同探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比我们都快。”科室里的年轻医生对他充满敬佩。
“高度决定视野,思路决定出路。”这是杨惠林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多次邀请国外骨科领域著名专家到苏州讲学、示范手术,开拓渠道鼓励年轻医生和研究生到国外知名院所进修。成立骨科研究所,搭建科研技术平台面向海内外招聘生物学、材料学、力学等领域顶级专家。
2011年,苏大附一院骨科和美国国际脊柱及骨关节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骨科国际病区,脊柱外科和运动医学等领域国际顶尖骨科专家定期来苏坐诊、手术并开展学术讲座,不仅实现了患者“足不出国门,尽享国际化医疗”的优质服务,还通过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造了一支专业水平过硬,医德医风高尚的骨科团队。
如今,苏大附一院骨科与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团队强强联手,引进或自主研发全新的骨科微创手术系统、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等,实现骨科手术精确化、标准化。杨惠林团队的研发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还被写入美国、英国、比利时、瑞典等国诊疗指南或规范,被誉为“苏州理论”。
部分团队成员合影
如今,他又一次站到了世界的高度。
在本次国际脊柱创新发展学会上,杨惠林教授主持会议,总结交流了国际脊柱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展示了许多先进的脊柱外科设备,包括新型脊柱机器人、新型脊柱内镜系统、实时导航技术、人工智能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等。
这些设备的应用将有力推动脊柱外科的发展,使脊柱外科手术更加精准、微创、个体化,并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安全性,造福全球脊柱疾患患者。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杨惠林在科学领域钩深极奥、不倦探索,致力于引领学科、服务百姓,为医疗卫生行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大医精诚,中国人挺起的“脊梁”,彰显了中国医师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医学事业在国际拥有更多话语权,必将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