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畔绘就高质量发展壮美画卷,昆山巴城上演“由镇向城”精彩蝶变
正是春日奋进时。
阳澄湖畔,昆山市巴城镇,正在向世人展示着从传统农业向高新产业集群、从江南水乡到全国千强镇第30名的精彩蝶变。今年1—3月,巴城镇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29.3亿元,同比增长149%;工业投资完成9.4亿元,同比增长4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53.2%。
一连串亮眼数字的背后,是巴城转型升级的必然,更是该镇综合实力的迸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四敢”的火热氛围中,巴城镇以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耕耘,全面推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速实现“由镇向城”的跨越蝶变,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镇域样板。
产业腾飞点燃发展新引擎
灵活高效的机械臂、平滑顺畅的导轨、工艺精密的减速机……走进江苏杰士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一系列科技感十足的“高精尖”产品令人惊叹不已。依托自身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行业领先的服务水平,该公司深入工业机器人制造、高精度减速机研发、高精度部件设计制造及周边前沿领域,短短17年便成功跻身中国自动化行业前列,去年实现销售19.5亿元。“能取得这么快的发展,除了我们自身的研发创新外,也离不开巴城完善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服务推动。”杰士德集团董事长特助魏小俊说道。
杰士德蓬勃发展的态势是巴城立足产业谋发展、不断优化全镇产业布局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巴城镇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动能培育、存量资源开发、内需培育扩大、营商环境优化“五大战略”,不断增强“稳”的韧劲、厚植“进”的潜力。
巩固经济向好发展态势,巴城思路清晰、措施明确:在重点产业项目布局建设上,深化与昆山高新区产业协同联动、资源整合共享,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产业创新园区,同时紧盯智能终端、半导体、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探索元宇宙、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集中力量加快空天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基地、钙钛矿制程设备等重点在手洽谈项目签约落地。在营商环境的打造上,做强数字赋能,全力打造智慧化政务大厅,确保企业群众跑一次就能“好办事、办成事、办好事、快办事”,并开展“保要素、争订单、优环境、促发展”企业大走访大调研,不断做优企业服务,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我们秉持‘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工作圈就是生活圈’的发展理念,持续关注和支持企业的发展建设,强化要素供给、优化政策扶持、做好服务保障,推动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巴城镇党委书记朱叶华表示。
立足人才所需所盼,营造适宜气候,厚植创新沃土,让巴城这片土地创新活力不断迸发。目前巴城现有各类工业企业20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47家,挂牌上市企业11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80家。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4家,各类研发机构234家,各级工程技术中心118家。
文旅融合凝聚城市新名片
来到中国戏剧家协会首家小梅花培训基地——巴城石牌中心小学校的练功房,一群八九岁的小少年们正在操练。他们都是昆山市小梅花戏曲艺术团的成员,练声、压腿、下腰、翻跟斗等动作都是他们的必修课。“我小时候看昆曲《扈家庄》,被扈三娘飒爽的英姿吸引,就想学昆曲。我现在学习昆曲已经3年了,觉得昆曲各方面都很厉害,而且这些服饰、头饰也很美。”巴城石牌中心小学校三年级学生孙珑瑄的话语,充满了对昆曲的热爱。
像孙珑瑄这样的“小梅花”还有很多,他们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传播昆曲之美。自2001年石牌中心小学校创办昆山市小梅花戏曲艺术团,在黄国杰、那正鑫、吴美玉、俞玖林等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已累计培养学生1000余人。不仅涌现出钱瑜婷、尤磊、袁彬、马一栋、徐敏等一批优秀青年昆曲演员,还出了一线影视演员李沁。
作为昆曲发源地,可以说昆曲是刻进巴城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育苗的同时我们也要育粉,如何将昆曲进行推广和普及,让昆曲走进寻常百姓家,焕发新的活力,这是巴城现在和将来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朱叶华说。
在巴城老街,一条昆曲长廊,让人了解昆曲与巴城的渊源。巴城坚持把厚植江南文化底蕴融入“昆曲小镇”建设全过程,深入挖掘昆曲、古琴、竹笛、竹刻、昆北民歌等特色文化资源,吸引了杨守松、朱晞、俞玖林、顾卫英、陈东宝、倪小舟、陆振良等一大批文化名家落户。在昆曲名人工作室里,可以近距离感受昆曲的大美大雅。在昆曲主题街区,琳琅满目的昆曲文创作品,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如果说昆曲是巴城的一块金字招牌,那么阳澄湖大闸蟹就是巴城的另一块金字招牌。作为中国渔业协会授予的、唯一的“中国阳澄湖大闸蟹之乡”,巴城镇坐拥整个阳澄湖东岸线,区域内的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总面积3.5万亩,年产大闸蟹约2700吨,大闸蟹养殖户约3700户,相关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产值近40亿元,创净收益超6亿元。
围绕这两块金字招牌,巴城“火力全开”推动文旅融合,重点打造了“重阳曲会”“阳澄湖蟹文化旅游节”“长三角民歌会”“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等文化活动品牌,开创了文旅融合的新局面。阳澄湖大闸蟹和昆曲已成为巴城最闪亮的名片。
乡村振兴点亮百姓新生活
正值中午,巴城湖村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村民朱雪峰邀请好友来自己家中做客,凉菜水果,四菜一汤,小酒微酌,大家有说有笑,好不惬意。“自从搬进集中居住区后,生活变化太大了,感觉什么都变好了。”谈起现在的生活,朱雪峰笑得合不拢嘴,“原来的老房子用煤气罐,又贵又不安全,水压也低,一到用水高峰期,水几乎没有了。政府统一规划了居住区后,我们不仅住进了漂亮的大别墅,通了天然气、自来水,还有一个花园式的庭院,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
一直以来,巴城湖村紧紧围绕康居村庄建设工程,优化村庄布局、健全服务设施、深挖水乡内涵,全力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农民集中居住,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更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效益,为高效农业腾出空间,也为百姓增收提供渠道。”巴城湖村党委书记朱敏表示,巴城湖村不仅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千万元村”,更荣获了江苏省生态村、苏州市文明村、昆山市富民强村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一个“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乡村振兴新典范。
巴城湖村的可喜变化是巴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回应百姓对美好生活期盼的一个缩影。武神谭村、龙潭湖村、东阳澄湖村……在巴城,类似的美丽乡村还有很多。截至2022年12月,巴城已成功创建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5个、苏州市特色康居乡村59个、昆山市特色宜居乡村74个。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该镇农村经济也再创新高,2022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3782元、村均可支配收入1194万元。
过往的成就是新征程的序章。如今的巴城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围绕“一主线四定位六样板”发展路径,努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镇域样板。为此,巴城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攻方向,以“五百行动”为抓手,以“四敢”要求为引领,全力推进产业赋能“百村共兴”。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助力。巴城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并维护好现有绿色农业品牌,深化“一粒米”“一串葡萄”“一只蟹”富民增收产业影响力。同时,也积极挖掘农旅资源,做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业态。“巴城将努力争做现代化农业产品‘优选区’、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农业集群‘活力区’。”朱叶华说。
加速聚集的新兴产业、丰富多彩的文旅业态、清澈如镜的阳澄湖水、宜居富裕的美丽乡村、洋溢幸福的百姓笑容……暮春时节,风和日丽,漫步在昆山巴城镇,随处都能感受到城市蓬勃发展的激情,时时都能聆听幸福花开的声音。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