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人民网刊发题为《三十而立, “金太仓”是如何炼成的?》的报道,聚焦太仓30年发展变迁,该报道在人民网江苏频道头条、人民网总网首页要闻区推出,并在人民网各平台分发。
以下为报道原文
30年前,《人民日报》在一篇头版头条《苏州跃起六只虎》里这样写到:这六只“虎”,就是苏州所辖的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县市,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
作为当年的苏州“六虎”之一,太仓正是在报道发表的1993年撤县建市。30年过去了,百强县榜单早已迭代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太仓持续稳居前十。
30年,太仓港从打下第一桩发展到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30年,太仓德企总数从无到有,去年底发展到478家;2022年,太仓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3.57亿元,是1993年的30倍。
三十而立,“金太仓”是如何炼成的?
港产城的协奏曲
太仓地处富庶的苏南,古时有“天下粮仓”之称,也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现代的太仓,依港而立,因港而兴。
走进太仓港,映入眼帘的是塔吊林立、巨轮穿梭,集装箱装卸作业一派繁忙。老港口人徐宁龙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太仓港30年来的变化。
太仓港地处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拥有38.8公里黄金岸线、-12.5米深水航道。截至2022年,太仓港已开发利用岸线13.5公里。2022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02.6万标箱,稳居全国第八,连续5年位居江苏第一。
太仓港发展的时间轴显示:1992年10月28日,太仓港石化码头打下第一桩;1995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太仓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1996年11月8日,太仓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
从打下第一桩到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太仓港用了15年时间;从100万标箱到400万标箱,用了9年时间;从400万标箱到700万标箱,仅用了5年时间。“以前是我们等业务,现在是业务找上门。”徐宁龙说。
依托资源优势,太仓港已具备较好的产业集群基础,港区打造了世界500强、央企、欧美企业三个特色企业集群,形成了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健康医药、现代物贸四大主导产业以及高端润滑油、轻工造纸、电力能源三大传统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善良教授建议,未来,太仓要打造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港口规划,做到双向衔接、双向让渡,港口规划与物流园区、产业园规划空间融合,进一步优化港城空间布局。
拼出“太仓速度”
14万家市场主体在这里生根开花,近4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落户,三大主导产业迈上千亿级台阶,三大特色产业加速壮大,“建总仓、到太仓”“做航空、到太仓”等产业名片持续擦亮。这样的太仓,是怎么来的?
“是拼出来的。”近日,在太仓市撤县建市三十周年暨德企发展30年大会上,太仓市委书记汪香元回答说:“是撤县建市30年来,历任党员干部和广大老百姓拼出来的。”
“拼出‘太仓速度’,就是使命所在。”汪香元说。
产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30年来,太仓坚持制造业立市,紧抓东部沿海发展机遇,从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到外资企业外向型经济,再到建设“3+3”产业集群,太仓走出了一条不断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其中,大量德资企业的入驻是从太仓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1993年11月,首家德企克恩-里伯斯落户太仓,这是一家弹簧行业“隐形冠军”。刚落户太仓时,企业仅有6名员工,租赁的厂房不过400平方米左右,主要为中国客户生产安全带弹簧。如今,这家企业员工超过1000名,拥有500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企业运营负责人吴勉强介绍,目前生产的各类弹簧产品超过了1800余种,其中安全带弹簧一度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70%。
如今的太仓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德企之乡”。到2022年,太仓德企总数达到478家,集聚了5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德企投资总额近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全市制造业德企数量占比全国10%。当地提出,将深入推进以经贸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德合作,做优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业态,力争到2025年引进德企总数达到600家。
“作为苏州重要板块之一,太仓将立足‘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建设路径和发展内涵,勇担时代重任、不负历史荣光,先行先试、敢为善为,以拼出‘太仓速度’、全力振翅高飞的过硬成效,让中国式现代化在太仓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汪香元表示。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