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一刷短视频平台,大数据算法一定会将一个字眼推送到你的眼前——“特种兵式旅游”。
眼下,这是年轻人最时兴的一种出游方式。
两天一夜,甚至更短时间,就能打卡一座城,吃遍数条街,主打的就是一个“去过”。速去速归,经济实惠,紧凑又充实的行程,堪比“拉练”,让人返程前都忍不住感叹上一句,“这波不亏”。
高效的、说走就走的,甚至是有些任性的,这既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外在表达,也是他们对所中意目的地城市的内在认同与向往。
流量的狂欢中,两座城市,成为大热赢家。
一座,是靠着“围炉烤串”获得央视加持的山东淄博;另一座,正是许多年轻人口中“总要去一趟的”,苏州。
“大学生特种兵旅游之800元逛吃苏州。”
“特种兵大学生每周一个城市苏州纯玩版。”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来苏州了,平江路去了,竹筒奶茶喝了,双塔市集去了,糯叽叽的梅花糕吃了,西园寺的猫也撸了。”
年轻人个性又接地气的表达,让苏州成为短视频平台上,比肩淄博的“流量宠儿”。
如果说,小葱、烧烤、卷饼,是实打实下得了肚的北方淳朴和热情,那小桥、流水、人家,便是走得了心的南方温婉与柔情。
而苏州,无疑是这份“温”与“柔”,最理想的现实出口。
流量裹挟之下,平江路的“网红墙”和苏州评弹、人手一份的竹筒奶茶与梅花糕、葑门横街的茨菇片和青团子、双塔市集的苏式生煎与小碗糖粥、西园寺的撸猫和素面,纷纷火速“出圈”,更不用提原本就需要预约方能进入的苏州博物馆和拙政园。
南来北往的游人,似乎约定俗成地把对苏州的向往,寄托在了“一眼千年”的姑苏古城。
殊不知,这份默契背后,潜藏着姑苏热土上,数十年来赓续不变的“守”与“创”。
守:
从40余年未曾“破防”的古城天际线说开去
如果你问苏州人,守好一座古城,要有何等坚毅之决心?那“摒牢”40余年的24米天际线,或许是他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故事。
1981年10月,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吴亮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到苏州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当时的人们对保护古城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很多人既担心影响生产、财政收入、居民就业等,又担心保护和维修园林花费巨大无法负担。
与农村乡镇企业悄悄兴起相对应,栖身于苏州古城区弄堂中的街道办工厂,“三废”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使古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1981年10月30日,吴亮平、匡亚明的《古老美丽的苏州园林名胜亟待抢救》一文,在《文汇报》第三版头条位置刊登,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专家和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中央领导的关心支持,苏州古城保护出现转机。
1982年2月8日,苏州市成为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也是从那时起,姑苏人在摸索中,逐渐走出了一条40多年未曾“破防”的古城保护之路。
1986年,《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 )》提出“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确定了苏州 “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苏州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
按照“视觉走廊”的要求,要想达到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成效,其中的关键点是必须做到坚守苏州的天际线。为确保古城整体风貌无任何高大建筑阻挡视线,古城区限高24米,14.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一幢10层以上的高楼。
40多年来,苏州一直牢牢坚守这条天际线,未曾“破防”,北寺塔、瑞光塔、双塔以及虎丘塔之间的视觉廊道得以控制。
苏州“双面绣”之城的名号,也正是得益于此。
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下一番苦工,进之以猛,持之以恒,自尔精进而不觉。如今,前人对古城保护的执着与坚守,也在薪火相传中,与时俱进。
2012年10月,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正式成立以来,对古城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进一步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加快构建起统一的保护体系,更好地保护了优秀历史文化遗存,苏州古城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
不论是“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核心理念,还是“修旧如旧、留古存遗”的务实操作,又或是不搞大拆大建、“面子”和“里子”都要兼顾的老旧小区改造,苏州人用“拎得清”的理念和“看得明”的规划,在“微更新、微干预、微治理”的“有机更新”中,调优理顺着千年古城的“肌理”。
截至2022年底,古城内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从最初的1个增加到7个,保护面积由48.29公顷扩大至383.48公顷,占古城面积扩大至27.0%。
摒得牢,守得住,更要守得精。
古城保护的这份精致,要到何等样的程度?姑苏区给出的答案丝毫没有含糊:要精致到“细胞解剖”的程度。
从2020年12月起,“古城细胞解剖工程”项目在姑苏区逐步推开。
“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是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在全国140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创开展的古城保护精细化基础工作,将古城的传统民居等建筑物、构筑物看作构成古城结构的“基本细胞”,对古城街坊保护对象和历史遗存开展全要素、全覆盖深度普查。
苏州古城54个街坊、14.2平方公里内的房屋、古井、古树、桥梁等每一个“细胞”,都将在这项工程中得到全面、深入的“体检”。
截至去年9月,已完成首批探索性项目建设,32号、15号、7号等9个街坊、三茅观巷沈宅、陆润庠故居等8处文保单位完成信息采集,建立了街坊保护对象详实档案与文物建筑精细三维模型,实现了项目成果的数字化应用,做到摸清“家底”,以人为本,实现活态保护。
眼下,带着这份独有的精致,姑苏区古城保护的新征程,已然在路上。为更好地推进保护区、姑苏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2022年底,姑苏区发布《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该计划包括文明探源工程、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文物保护管理、保护更新规划研究四个方面,努力贡献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古城保护苏州方案。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敬畏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延续城市文脉,让现代文明与历史传统相得益彰,让千年古城焕发新的青春”,正如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所言,三年又三年,这是人之于城,最长情的守护和陪伴。
创:
绘就新时代“姑苏繁华图”的“最优解”
14.2平方公里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小桥流水、古迹名园”。毫不夸张地说,2500多年的苏州古城,是苏州的根脉所系、灵魂所在,是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然而,安常守故、固步自封,绝不是古城保护苏州方案的“最优解”。
如何绘就好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创,是姑苏区给出的最灵动答案。
目光聚焦仓街1号的一栋民国小洋楼——仁恒仓街故居花园。不久的将来,它将有望变身成为古城里最IN的时尚元素集聚地。
众多品牌接连“亮相”于此,打造集时装限时店、观影空间、咖啡店为一体的快闪体验店。
仁恒仓街商业广场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目前,土建已完成,预计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开业。
“街区定位还是在奢侈品的购物中心这样一个方向。零售是以国际品牌为主,整体的打造,结合地面的街区式商业和地下的购物中心形式,业态比较丰富”,苏州仁恒仓街商业广场招商总监黄桃透露。
仁恒仓街商业广场将引入超260个国际国内顶级品牌,打造苏州首个开放式街区购物中心。未来,仁恒仓街、平江路景区还将与观前商圈形成一个整体。
由点及面,从更高维度谋篇布局、推“陈”出“新”。眼下,姑苏区正致力推动“载体+业态”深度融合,把项目变品牌。全力服务保障华贸中心、仁恒仓街、金地广场、胥江龙湖天街等重点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支持美罗、泰华等龙头商贸企业改造转型,推动商圈载体提档升级,带动周边业态整体提升,呈现古城商业“四面开花”的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区、姑苏区紧紧围绕扩内需、促消费,严格按照市委‘指哪打哪 快速行动’的要求,持续做优商贸中心,推动观前商圈和平江片区、石路商圈和山塘虎丘景区、南门商圈和盘门景区联动发展,打造更多文商旅融合发展城市新地标,真正‘让商业重回古城’”,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表示。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古城里,城市更新的“冲锋号”,也正吹得嘹亮。
在北园路,由老仓库、老厂房改造而来的美罗文化创意园,仍保留着极具年代感的红砖外立面。
苏州函数集团总经理助理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曾是古城区里的一片低洼地。2019年启动的改造工程挖地三尺,将下水道、排污管进行了抬高。
未来,酒店、咖啡馆、轻奢品牌馆将有望成为这里的“主旋律”,打造服务文创产业发展和研发创新的新空间。
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人民路上的苏州阀门厂。
这里建于上世纪50年代。2004年,响应“退二进三”号召,成立核工业大学苏州学院;2019年,由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两大央企共同投资,打造健康养老综合体,建设床位1000张。
院内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墨园”,也将进行活化利用,让“古典园林”融入“幸福养老”。
“在墨园区域设置一个院士专区。我们和中科院签订了一个服务协议,让原来在苏州有过工作生活经历、对苏州有感情的部分老院士、老专家‘引凤还巢’,回到姑苏来养老”,国投宝原(苏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齐楠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老仓库,还是阀门厂,“修旧如旧”,始终是古城更新工作从未曾摒弃的核心原则之一。
完善了“里子”,更留住了“面子”,让“古”与“今”在传承与活化中并举,也让古城之治,在“变”与“不变”中,切中了最完美的“黄金分割点”。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表示,保护区、姑苏区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市委“创新在城区集聚”的部署,聚焦数字创意和高技术服务两大产业创新集群,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创新经济。一方面“优载体”,加快金阊新城区域、东南创研区、胥江创意湾、苏州火车站周边地块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强招商”,古建老宅是苏州一张靓丽的名片,充分发挥古建老宅的招商优势,欢迎上市企业总部企业,把老宅打造成企业的“城市会客厅”,把古城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当前,姑苏区正大力推动载体资源提质增效,全年将拿出土地2100亩、古建老宅16处、各类载体30万平方米,使“产城人”得到最优匹配,也让“古城复兴”寻得最佳注解。
“保护区、姑苏区将大力弘扬‘主动担当 奋勇争先 高效务实’的姑苏精神和‘凡事有交代 件件有着落 事事有回音’的靠谱作风,全力支持‘干部敢为 地方敢闯 企业敢干 群众敢首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方文浜看来,这正是古城守正创新的一份果敢决心,更是姑苏区敢于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苏州方案”的十足底气。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