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新闻 > 江苏 > 正文

当千里迢迢追看火箭发射成为一种现象——航天文化,从“破圈”到普及还有多远

文章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8-28 06:52:00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场馆开放的方式助力航天文化不断“破圈”。 通讯员 王伟 记者 刘莉 摄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艺术展的方式助力航天文化不断“破圈”。 记者 刘莉 摄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8月22日20时25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4A卫星发射升空。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32次飞行。南京市民张晖把看火箭发射作为儿子的暑假“收官礼”,带他到现场“第一视角感受航天科技”。为拍好这次发射,航天爱好者李力争和同学“花重金”租下一只600毫米长焦镜头,“做好长时间蹲守拍摄发射的准备”。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千里迢迢追看火箭发射,到暗夜星空保护地赏流星雨,进天文台观星空影像图片展……丰富多彩的航天主题科普活动,助力航天文化不断“破圈”,覆盖各年龄段的“粉丝”群体越来越庞大。这也引发新思考:我们距离形成与航天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航天文化土壤还有多远?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追火箭”,天南海北相聚于发射场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今年5月,“嫦娥六号”升空那天,南京航天爱好者万晓琪就在现场。“10、9、8……点火!”撕裂长空的轰鸣与现场鼎沸的欢呼在雨中交融,响彻海南文昌的海天。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那一刻,我忍不住想哭。”万晓琪记得,龙楼镇无数“长枪短炮”对准发射塔架,淇水湾沙滩上万游客翘首以待,人人脸上写着兴奋与骄傲。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文昌市路边绿化带里立着不少长征火箭模型,街边的民宿会在醒目位置张贴‘楼顶可以看火箭’标识。酒店内火箭基地和科普中心一日游传单随处可见,甚至出门随便打上一辆出租车,司机都能帮忙找到合适的观赏位置。”万晓琪期待,家乡南京也能有这样的氛围,南京有航天类高校和企业,希望他们组织更多的航天活动。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作为一名追火箭爱好者,“入坑”以来,万晓琪没有错过任何一次火箭发射任务。“我们的航天爱好者群里有200多名群友,每当有火箭发射任务,我们就相约去追火箭,无论天南海北。”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资深航天爱好者、95后摄影师张敬宜,这些年跑遍酒泉、太原、西昌发射场以及烟台的海上发射场,抓拍各型火箭升空镜头,“就像集章打卡一样令人着迷”。拍完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每一次发射,张敬宜实现自己设定的“大满贯”,新计划是拍完长征系列所有火箭发射。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火箭奔向的群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8月12日夜,“全年最适合观测的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迎来极大。江苏盐城,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野鹿荡景区聚集数百名来自周边地区的游客。深浓夜色将周遭一切隐匿,只留头顶细沙般数不尽的繁星,闪烁着绿色光芒的流星如箭矢划过天宇,引来阵阵欢呼。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野鹿荡的观星之夜,是中国“问天”之路越走越深远的当下,人们“望天”热情日益高涨的一个侧面。负责人马连义将保护地的建立比作“揭开了盖子”,天文爱好者的观星热情随之井喷,自2017年以来,每年逾万人次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马连义期待,随着航天与天文事业的发展,普通人对航天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看星星”成为日常的那一天。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最近,“描绘苍穹——星空影像与古典星图特展”正在紫金山天文台举行。紫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压箱底”的天文照片,第一次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吸引超10万人次参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管王科超介绍,紫台及下辖的青岛观象台、青海观测站,都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内容以科研成果为主,属于“深度科普”,即使如此,吸引观者依旧不少。“紫台每年开放时间超过350天,一年接待参观者超过20万人次。”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梦航天,点燃青少年向往太空的火种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前不久,记者在沛县采访正在太空“出差”的航天员李广苏的母亲徐桂兰。据她介绍,只要头顶有飞机轰鸣声响起,幼年的李广苏就会立刻仰起头、循着飞机的身影痴痴地望着。“他说妈妈我长大也要当飞行员,我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有机会!”徐桂兰笑着说,当时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说说,“哪能想到农村娃不仅当上飞行员,有一天还上了太空!”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许多中国航天员谈及自己职业选择时,往往都有小时候被天空吸引的经历。“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天文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王科超感慨道。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亲身体验模拟火箭发射和太空舱、尝试探月工程车的操作、体验天舟飞船对接天宫二号的场景……去年底投入运行的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航天创新体验中心,今年暑假接待多批校外学生团队。“新学期我们将在高一组建相关社团,与中心相关的校本课程也在研发中。”该校通用技术学科组组长蒲海波表示,学校将以中心为平台,构建航天与学科的融合课程。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以航天科学为基础的教学创新,也在每一次“触摸航天”的实践里。2021年9月,中国首颗小学生参研元器件在轨验证科普立方星“田园一号”出征仪式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举行;2023年9月,江阴市毗陵路小学36名学生登上远望7号航天测量船,了解火箭发射时“江阴明白”应答的含义;今年4月,南京市赤壁路小学学生们与航天员费俊龙进行面对面交流……层出不穷的科普活动,为青少年“航天梦”的火种助燃。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作为人类高精尖科技的代表,航天的技术、理念和精神,能够激发青少年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在宇宙视角、巅峰体验、系统思维等层面启迪学生的成长。”蒲海波希望,航天科学能拓宽学生视野,为培养具有科技报国情怀的“未来工程师”打下根基。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触摸航天、进入航天、改变航天”,这句话写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康国华团队实验室墙上。在康国华教授看来,浩瀚星空与目标理想间,只缺一个“触摸”的契机。1986年冬夜,年仅8岁的康国华见证哈雷彗星再次回归的那一刻。蓝色荧光划过苍穹,赠予儿时的他“触摸航天”的梦想。“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是76年,新闻报道说我们一生中可能只能看到一次,我一直记在心里。”此后每当面临人生抉择,那夜长长的彗尾总在他心中划过。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为促成青少年与航天事业“双向奔赴”,2022年起,康国华加入江苏省科协组织的科普专家进校园活动,为全省中小学生开设航天科普讲座。从“天宫”“天和”到“天梦”,从宇宙大航海时代到“小卫星”里的“大航天”,康国华为不同的孩子定制“航天课堂”,已覆盖近2000名中小学生。“航天文化的培育就像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发芽。”康国华认为,航天对青年一代的影响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能从多个维度“触摸航天”。“今年高考招生,航空航天专业比较热门,这也说明年轻人对航天的兴趣越来越浓烈。”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筑文化,产业基础与公众参与相辅相成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紫金山天文台、暗夜星空保护地等吸引的爱好者仍属于“小众”。在航天文化还未实现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背景下,要建成航天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谈及航天文化,同为航天大国的俄罗斯和美国绕不开。俄罗斯独特的航天文化审美享誉世界,半个多世纪来,宇航日成为全民欢庆的主要纪念日之一。当天,俄罗斯各地都会举办航天庆祝活动,比如放飞带有“太空第一人”加加林像的气球,举办火箭模型发射活动,发行航天主题邮票,组织“宇航员”巡游……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美国航天文化“外溢”更为明显。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作为世界最为权威的航天机构之一,本身就是全球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2003年起,NASA将“有效的科普活动和公众参与活动”作为其每一个机构和每一项任务的主要目标之一。加之美国国家航天日、阿波罗登月日等纪念日和纪念活动,航天元素、航天文化已渗透到美国的影视、娱乐、生活等各个层面。除了“国家队”,马斯克麾下的SpaceX成为在全球范围吸粉无数的“超级IP”。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我国也把“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日子定为“中国航天日”,相关部门会集中举办航天开放日、科普讲堂、知识竞赛、交流与研讨等活动。近年来,重大航天发射也往往能成为社会热点。但总体看,自上而下的特点比较鲜明,还未形成与航天事业发展相匹配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土壤,也尚未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航天文化不仅与航天事业相关,也有助于抵抗消费主义和工具理性,培养理想主义和价值理性。”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少磊认为,航天文化要发展,必须提供健康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不能只靠行政力量推动,拿电影做类比,票房才是检验产品的最好‘试纸’。”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创下票房奇迹,这一年也成为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随后,《流浪地球》系列、电视剧《三体》等改编类科幻作品纷纷亮相,宏大的宇宙场面得到生动描绘,抽象的科学概念得到具象呈现。“但是,现象级作品还不够多,在文化氛围营造和科普方面,我们需要更专业的创作者和更有趣的文本。”在王少磊看来,让小众文化流行起来至少需要两种因素——适配的社会气候与传播形式多样的大众传媒,二者合力形成的“群众基础”将进一步反哺产业发展。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文化形成的基础是自信心和自豪感,上个世纪以美苏争霸为背景的太空竞争是整个人类航天发展的高速时期,强大产业基础带来的自信是文化发展的根基。”康国华表示,我国航天事业正一步步从追赶走向超越,当航天基础进一步夯实,当越来越多的“世界首次”出现,国内航天文化的热度也会越来越高。“上九天揽月,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文化培养最好的‘催化剂’。”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预计,中国航天全年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在可预见的未来,航天运输将像民航航班一样常规化、高效化,太空旅游将开启太空经济新赛道……“当普通人也有机会接触航天、进入太空时,航天文化就有了扎根其中的土壤。”康国华说。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记者 柏丽娟 张宣 葛灵丹 陈月飞1WD新江南网| 江南第一生活服务网站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