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特别推出“大国‘新’工匠”专栏,从一线技能工作者、研发人员视角观察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态势,以匠人匠心,触达技术细节,展现生产力质态,描画江苏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发展进行时。
记者 刘春 陈珺璐 王晓映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在听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孙景南的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3月28日,记者来到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跟着孙景南走进车间,看“浦镇造”列车如何在智能系统指挥下,伴随全程数字化工艺,靠一把焊枪渐渐成型,继而走出南京、开向全国、驶向世界。
“荷叶”上焊“水滴”,手把手传帮带
穿戴好重达10斤,由工作服、防护皮衣、呼气式面罩组合起来的铝合金焊接全套工作服,检查完焊接设备状态和参数设置,孙景南开始工作。弧光闪烁、火花四溅,伴随着一道细密齐整的鱼鳞纹焊缝,一块块零件被“缝”到一起,高铁车厢雏形显露。
由于高铁车体是铝合金材质,熔池,也就是焊接时焊件上形成的液态金属部分没有明暗变化,焊工操作时更多凭借感觉。孙景南说:“可以把熔池看成荷叶上的水滴。水滴下落时,就是能焊透的时候。如果下落速度太快,焊接速度跟不上,就可能会焊穿。”
千工易寻,一匠难求。孙景南认为,一个人强不算强,所有人强了,才能实现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家水平的提升。千百次高温焊花留下的经验,孙景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手把手“传帮带”,从事焊接工作30多年来,她带出的徒弟有600多人。2012年,孙景南技能专家工作室正式成立;2019年,工作室获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孙景南说,工作室的职责是“啃硬骨头”,专门负责解决疑难问题、应对新技术挑战,现已完成技术攻关201项、成果转化44项。
从北京回到岗位后,孙景南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有信心。在“传帮带”之余,她将一部分工作重点放到教导“机器徒弟”上,公司正在建设新的焊接智能化产线,以期用于车体制造。“机器的数据是固定的,但焊接工作充满灵活性。”如何把这些年来的经验转化成“数据语言”?工程师们还在不断摸索。“希望通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孙景南说。
“零容错”,既要会焊接还要懂编程
“徐州地铁6号线一期、南京地铁5号线等地铁车辆正在焊接中……”车间门口,中车浦镇公司技术工程部焊接工艺师林皓紧盯智慧大屏实时滚动数据。林皓负责监督150多名焊工的工艺质量,不用“分身”,他也能看到每个焊机工位的施工进度和准确度。
林皓介绍,车间去年12月用上新研发落地的“焊接参数监测”系统,新系统的智慧大屏显示工厂实时状态,可以看到各个焊工的工作进度、焊接过程的电压电流,还能一键分发工作任务。当焊工出现操作失误,系统就会报错,并精准定位到焊工,帮助及时排查错误、纠正问题。“以前人工排查的效率低,还会有‘漏网之鱼’。有了智慧化新系统,焊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目了然。”林皓说。
这个智慧化新系统由中车浦镇公司技术工程部总体工艺主管戴忠晨与孙景南联合主导开发完成。戴忠晨告诉记者,现在的车间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团队里95后年轻人既要会焊接,还要懂编程语言,“就连我们工作二三十年的‘老人’也自学成才,学习修改代码,不然适应不了焊接数字化智能化生产。”
“焊接过程没有容错范围。”戴忠晨说,焊接过程中的失误,将影响地铁、高铁等车辆的承重力等,是事关生产与生命安全的大事。“匠人匠心,不是死守传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匠人的职责都是精益求精、生产出更高品质的产品。新时代,匠人要‘顶天立地’,有精湛手艺,也拥抱新技术。”在孙景南看来,工匠技艺是土壤,智能化技术是养料,“两手抓”才能让传统产业开出“新质生产力”新花。
“人机联手”,“浦镇智造”驶向世界
“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世界顶级一流的水平,不可能做出最好的装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了孙景南的心坎儿里。
肯尼亚蒙内铁路,全长约480公里,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与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这条见证中非友谊的铁路首次将两地交通时间由10多个小时缩短到4小时,已安全运营2000多天。这些年来,从南京出发,越来越多“浦镇造”列车驶向世界,展示又稳又快的“中国速度”。孙景南对此深感自豪,作为大国“新”工匠, 她深知手中的焊枪分量很重,必须对技艺“斤斤计较”。
从传统铁路客车到地铁、高铁动车组,从引进国外技术到大范围自主研发……在中车浦镇公司,生产车间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人推车走”变成“车跟人跑”,“人机联手”日益常见。孙景南所在的车体生产车间,焊工完成焊接后,喷漆磨砂等环节已交由机器人进行。
伴随一阵轰鸣,一辆总装完毕的列车车厢在机械辅助下被稳稳地放置在移动平台,一名操作员只需操控遥控器,便能实施车辆倒运。在定位系统的帮助下,厂房信号接收装置可对车辆实时定位。不一会,这个20多米长的“庞然大物”就顺利进入下一个产线。
制造工厂装上“大脑”,列车制造迎来“智”变。近年来,中车浦镇公司打造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5G智能工厂,基于工业互联网对设计工艺等环节进行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实现智能化生产与数字化管控。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所有产线平均生产效率提升7.7%,组装、装配作业单车生产效率提升40%,数控中心自动化覆盖率达到93%。在工信部公示的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中,中车浦镇公司榜上有名。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