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女教授吕震宙“火了”,之所以“火”,是因为她在个人主页上说,“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本人以前从未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课题组青年教师指导,往后也不会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他人指导,本人对名下研究生的指导将全程亲力亲为。”
一个“亲力亲为”,就让不少硕博研究生顶礼膜拜,甚至集体“破防”,催人深思。
导师带研究生,表面上看风光无限,实则是件辛苦活。从选题、破题、开题到结题,其间研究生查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事无巨细,都需要导师的悉心指导,其间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相比2013年的53.3万人,10年间翻了一番有余。有的导师一招就是一个“班”,三年下来就积攒成了一个“排”,带的研究生多了,导师自然很难做到“亲力亲为”。更不要说,有的导师身兼数职,一边教学、一边科研,一边还要应付其他事务,很难抽出时间来“亲力亲为”指导研究生,不得已采取“师兄带师弟”的方式转嫁压力、间接带徒。
“亲力亲为”本来是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分内之事,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这样“亲力亲为”的指导却成了不少研究生眼中的“奢侈品”。导师不能“亲力亲为”指导研究生,人数多是一个原因,工作忙也是一个理由,但主观上轻视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有的导师把做课题、忙赚钱当成主业,带研究生沦为“副业”。当然,导师之所以这样做,也与教师评价体系有一定关联。在对导师的考核中,很多高校更看重科研成果、论文分量,教学成果尤其是带研究生反倒成了“软尺子”,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谁“取”谁,答案就不难猜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高校教师,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从硕士生导师到博士生导师,“亲力亲为”提携后辈,培养学术继承人,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吕震宙的自豪值得点赞,但也应引起我们反思。反思之余,更要拿出解决办法,鼓励教授们“亲力亲为”披挂上阵,花更多精力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分内事。
胡 波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